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20/5/k9yvd8kf2cchejrd9pf7l3xmf2t4o2.png?auto=compress&h=648&q=80&w=1080
Photo Credit: 《鬼滅之刃》

《鬼滅之刃》大魔王下弦之伍「累」如果好好被愛,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by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挑選了這部動畫的第19集到第21集,也就是那田蜘蛛山之役,採用依附的角度,帶大家看看一個惡鬼的背後,是經歷了多少的滄桑。

最近完結的《鬼滅之刃》這部動漫,是不分男女老少,獲得許多人讚賞的一部作品。這部作品更高居Netflix排行榜第五名,由此可知熱度有多高。

這部動漫看似是一個少年冒險的作品,但其實不然,裡面有許多劇情,在探討著許多做壞事的人,其實原先也是一個善良的人。只是因為各種錯縱複雜的因素,讓他們成為了啃食人類的鬼。

而作為鬼殺隊一員的炭治郎,卻有著極為強大的同理心與慈悲心,他能夠看到這些惡鬼的背後,其實也有善良的一面。雖然他依舊需要斬奸除惡,但卻能在去除他們的同時,拼湊這些悲劇的原貌。

「為了讓被殺的人得以瞑目,為了從今以後不再有人被殺害,我會依舊毫不寬貸,一刀揮向鬼的脖子。」

「但是對身為鬼感到痛苦,對自己所為感到後悔的鬼,我不踐踏他們,因為鬼也曾經是人類,和我一樣,他們曾是人類。」

──竈門炭治郎,《鬼滅之刃》動畫第21集

正因為有炭治郎這樣的心,才讓這部動漫變得如此值得觀賞。在這裡,我挑選了這部動畫的第19集到第21集,也就是那田蜘蛛山之役,採用依附的角度,帶大家看看一個惡鬼的背後,是經歷了多少的滄桑。同時也讓讀者去反思,如何在真實生活中,避免這些悲劇的發生。

如果你還沒看到這個部分,又怕被暴雷的話,那請自行斟酌是否要閱讀本篇文章。

(防雷:以下含有動漫劇透)

缺乏依附連結,是青少年犯罪的開端

在這三集的動畫裡面,主角炭治郎和鬼中的大魔王之一──下弦之伍「累」──有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役。「累」是一個渴求被愛的孩子,他一直很希望自己能有一個羈絆,能夠被好好的愛著。

但是他的成長經驗,卻沒有辦法得到愛:他的身體虛弱,只能一直待在家裡休息,再加上父母對他的照顧,並沒有辦法讓他感受到其中的溫暖。因而選擇接受了鬼王無慘的血液,墮落成為了一個殺人的惡鬼。

其實累的生命故事,反映了許多青少年的生命故事。在1969年,Hirschi針對青少年犯罪提出了所謂的社會控制理論(social control theory)。在他的理論當中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夠和社會中的某個部分有著緊密的連結,便能和社會的其他部分也產生緊密的連結。

細究探之,他的意思其實就是說,當我們在出生之時,能夠與主要照顧者有著良好的依附關係,在長大之後才能和老師、同學、伴侶、朋友等等,建立起良好的依附關係。

https://image5.thenewslens.com/2020/5/3tenqceyy9r7oyicf6gehoxqlaxm2c.png?auto=compress&q=80&w=1080
炭治郎和妹妹禰豆子之間的羈絆,相當令人感動Photo Credit: 《鬼滅之刃》

在過去的文章裡,我曾經提過親子之間的依附與成人愛情之間的依附。但事實上,根據依附理論提出者John Bowlby的說法,人類的依附系統是終其一生運作不息的:出生的時候,我們會依附我們的重要他人;在進入學校後,我們會開始依附老師、同學;在青春期過後,我們會開始依附伴侶;在老了之後,我們會依附照顧我們的子女或看護。

值得注意的是,依附系統並不會侷限我們只能依附一個人,不會因為我們依附了伴侶,就不再依附父母或朋友。Hirschi在社會控制理論當中便提及,青少年主要的依附對象包含父母、老師與同學;而依附父母、老師與同學,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因為人類具有多重依附(multiple attachments)的本能。

事實上,Hirschi的研究便發現,孩子若是未能和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依附關係,孩子也比較容易漠視自己和老師以及同儕的依附鍵結,進而討厭去學校上學。反之,當孩子能和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依附關係時,他們和同學與老師之間,通常也能建立起良好的依附關係。

在累的身上,我們就能看到這樣的特質。因為身體虛弱的關係,他沒能和其他青少年玩在一起,缺少了同儕間的依附關係。而長期臥病在床的他,也沒能獲得父母的良善照顧,使得他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當中。

至於老師的部分,由於該動漫的故事背景是在1912~1926的大正年間,因此並沒有接受教育的義務,自然也就沒有同儕與老師可以依附了。由此可知,累是一個缺乏依附連結的孩子,他的內心是多麼的空虛與孤寂。

他們不是什麼醜陋的怪物,鬼是空虛的生物,是悲傷的生物。

──竈門炭治郎,《鬼滅之刃》動畫第21集

依附的需求,並不會因為無法與人建立關係就不再嗡嗡作響。當一個孩子未能和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依附關係時,他們的情緒調適能力其實是比較差的。因為依附的本能,事實上就是為了喚起重要他人的安撫與支持。

在我的新書《找回100%安全感:情場與人際的正向依附練習》當中,我不斷地強調依附的重要性:透過依附,能夠讓我們找回安全感,而安全感,將能使我們心中複雜的負面情緒得到撫平。因此,這些未能得到情緒安撫的孩子,便比較有可能做出一些較為衝動、情緒化的行為。

而這些情緒化的行為,在Gottfredson與Hirschi於1990所延伸的自我控制理論當中,將之稱為「低自我控制」。根據譚子文與張楓明在2013年12月發表的研究指出,低自我控制,將導致青少年有較高的機會出現偏差行為。

為什麼這些孩子比較容易出現偏差行為呢?其中有一個原因,正是因為低自我控制的孩子比較容易被同儕拒絕,難以與同儕維持良好的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心理學家Chapple的研究發現,這些低自我控制、容易出現偏差行為的孩子,只能聚集在一起互相取暖。

事實上,這就是幫派形成的原因,他們沒辦法在所謂「正常」的社會下生存,但依附的本能卻又不會消失。所以他們只能尋找同樣在苦海中,對這個社會充滿怨懟的同夥們聚在一起,一起做出不被社會認可的「偏差行為」。

累,就是一個這樣的孩子,他渴望能夠獲得羈絆、獲得愛,所以接受了鬼王無慘的血液,讓自己成為了鬼。再透過自己的力量,將其他比較弱的鬼納為扮家家酒式的家人,他將其中一隻鬼命名為爸爸,一隻鬼命名為媽媽,一隻鬼命名為姊姊……就這樣建立起了他心中虛擬的家庭。

https://image6.thenewslens.com/2020/5/hom5yek0xddopigxr3n1o29cp6qk3g.png?auto=compress&q=80&w=1080
鬼中的大魔王:下弦之伍「累」Photo Credit: 《鬼滅之刃》

只要誰違反他的意願,他就用強大的血鬼術操縱他們,讓他們受苦,好回覆原本應該扮演好的角色。而面對任何要入侵他地盤的人,他一律斬殺去除。

他試圖創造羈絆,創造一個虛擬家庭,但這樣的依附關係卻是虛假的、是活在他的權力之下的。當他看見炭治郎與禰豆子這對兄妹真正的依附關係時,他淚崩了。在他被富岡砍下頭之後,用盡最後一點力氣,一步一步爬向炭治郎,象徵著爬向他所渴望的,真正的依附連結。

重拾依附:好的親子教養,將能減少非行少年的產生

那麼,如果要減少這樣的悲劇發生,減少青少年接觸有偏差行為的同儕,進而做出偏差行為,做為父母和老師的人,到底該怎麼做呢?

許多父母,總以為把孩子監控的越緊密,緊盯他們的交友狀況,孩子就不會接觸壞朋友。所以父母們總是檢查著孩子的通聯記錄、詢問孩子和誰出門,甚至要求孩子把悠遊卡的刷卡記錄給父母看,或是偷偷跟蹤孩子的行蹤。

但是這些行為,反而會讓父母與孩子的依附關係變糟,使孩子們更容易出現低自我控制的情形。進而接觸偏差同儕,最終做出青少年偏差行為,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事實上,許多研究都指出,父母如果能給予孩子溫暖的照顧、適度的支持,反而能夠培養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而所謂物以類聚,過去的文獻一致地指出,青少年會選擇和自己相近的人做朋友。因此這些具有自我控制能力的孩子,自然會悖離那些和自己差異巨大的偏差同儕。

那麼,具體上要怎麼與孩子建立依附聯結呢?我在《找回100%安全感:情場與人際的正向依附練習》當中,很詳細地說明了建立安全依附鍵結的關鍵,當孩子遭逢困擾時,父母能夠運用安全感三要素:

在孩子並未受到威脅的時候,父母則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針對有可能造成危險的事情做適時提醒。而非以自己的意志操控孩子,成為孩子的安全堡壘。當孩子在學校時,老師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如此一來,才能和孩子建立起和諧的依附關係。

我在前面引述了譚子文與張楓明的論文,他們在論文中,測量依附關係的項目包含了「依附父親」、「依附母親」、「依附教師」、「依附同儕」等四項。其中,依附題目包含了「我覺得很信賴父親」、「我會和母親分享心中的秘密」、「我會主動找老師溝通及聊天」、「整體而言,我覺得老師很信賴我」等等。

從這些問題不難推測,若要讓青少年在這些量表上填上高分,那麼做為父母與老師的,自然應該扮演好孩子的安全避風港與安全堡壘。而非動輒監視孩子、無故處罰孩子、嚴格管控孩子等等。如此一來,你的孩子自然就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請別忘了:抓得越緊的沙越容易流失;適度地輕撫,才能讓沙子停留在掌心。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