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20/5/uymjl1y2srx5wmn4wl2hakx7s7o0wi.jpg?auto=compress&h=648&q=80&w=1080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中美注定一戰?「戰鬥心切」的華府 vs. 「力求避戰」的北京

by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美國磨刀霍霍之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美兩強國避免開戰的關鍵,但越來越明顯的結構性矛盾,也讓北京意識到:和平崛起不能靠避戰來確保,如果戰事無法避免,那就迎刃而上,確保打贏。

文:鄭真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日益嚴峻,抗疫已成為國際社會主流。但疫情之下的政治鬥爭並未停止,其他國家之間爆發的大都是互相截留物資的事務性糾紛,而中美之間上演的爭鬥,話題則豐富到了令人眼花撩亂的地步。蔡英文政府在這場爭鬥中立場明確,然這場爭鬥的本質及其將會給台灣帶來的命運,蔡英文本人或許也未認清。

「中美開戰」陰雲濃

從病毒來源中國大陸、中國大陸數據造假到中國大陸援助他國動機不純,從中國大陸拒絕美國專家、中國大陸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勾結,到大陸歧視虐待在陸非洲人,國際輿論少不了和中國大陸相關的爭議事件,且幾乎都由美國挑起。

中國大陸方面,其應對也是空前的。在美歐成為全球疫情新的震央,自顧不暇時,中國大陸迅速轉變姿態,準備擔當公共衛生領域的全球領導者角色。截至4月10日,中國大陸已經或正在向127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物資援助,累計向包括義大利在內的11國派出13批醫療專家組,和150多個國家以及國際組織舉行了70多場專家視頻會分享經驗。這使得美國持續大力抨擊中國大陸「藉疫情伸政治黑手」,更加深與中方的對立情結。

事實上,中美對立之勢並不始於疫情。過去一兩年的貿易戰,雙方互有攻守退讓,並於1月份簽署妥協協議。但在公共衛生領域,中美一開始就打了一場遭遇戰,局勢膠著。

美國為什麼頻頻發聲?不難猜測。要論證中國大陸不行,除了否定中方的抗疫成果,連稱讚中方成果的人和組織,也要一併否定。因為這是自從中國崛起後,歐美就有的疑問:當專制被證明有用,那麼民主要如何捍衛自己?若中國大陸防疫和「反觀美國防疫失敗」這種論調蔓延,會成為支持「中國制度」的另一佐證?

當然,中共對此的看法是:疫情防控關鍵還在於各國,是否成功最終還要每個國家的政府自己買單。誰能夠迅速走出疫情,迅速在危局中站起來,就贏得了主動。中國大陸一方面認為,真正犯錯誤的國家,等疫情結束之後自然會見分曉,「潮水退了就知道誰沒穿褲子」,另一方面也自信自己已經先一步控制住疫情,掌握了先機。而去除國際輿論對於「中國大陸瞞報」的質疑未消之外,當前局面就算不利於中國大陸,但亦不利於美國:美國深陷疫情,其大國雄心只能體現在口頭。美國此次給了世界什麼幫助?這種質疑在西方媒體上一直存在。

令人擔憂的並非中美針對疫情的鬥爭。而是從貿易戰、科技戰,到公共衛生領域爭奪戰,雙方矛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爆發,鬥爭已全面公開化。這是中美結構性矛盾日益尖銳的必然結果。台灣蔡政府在「選邊美國」的同時,並非不瞭解這個局面,所以蔡政府此刻最憂慮的是:這是否也意味著中美矛盾很快會延燒到軍事領域?

https://image5.thenewslens.com/2020/5/d66r031gk57e3mzs2mks7iq936op4k.jpg?auto=compress&q=80&w=1080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若中美矛盾蔓延到軍事領域,台海就會成為首當其衝的引爆點。

明顯可見的是,中美都在加速戰備。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已是解放軍公開的目標,而川普(Donald Trump)上台後,實施「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強軍」,2018年軍費總額提升至近7000億美元,2019財年國防預算總額進一步上漲至7160億美元。中美軍艦戰機在台海、南海、東海同時同地現身的頻率不斷上升。

中美之間的平靜,已非一紙貿易協議可以維持。因為中國大陸的國際影響力仍會增強,而美國也會盡全力維持住老大地位。世界各國恐怕都已有了心理準備,未來數十年將要面對左右拉鋸的局面。

「戰鬥心切」華盛頓

對於如何因應後起者的挑戰,美國並不陌生,並有著成功的經驗。

美蘇爭霸時,軍事競賽、政治對抗、經濟封鎖輪番上陣,最終冷戰以蘇聯解體美國勝利宣告結束。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發展迅速,美國以簽署廣場協議(Plaza Accord)徹底搞垮日本的追趕。再往前看,兩次世界大戰就是新崛起的大國挑戰現有大國的典型案例。為了爭奪海上霸權,17世紀至18世紀,英荷之間斷斷續續打了四場仗。美國所代表的的西方社會,處理矛盾衝突的典型手法,便是戰鬥。

在如何處理同中國的矛盾上,美國逐漸形成的答案是全面圍堵打壓中國大陸。貿易戰是一環。以封殺華為中興為代表的科技戰是一環。以新疆、西藏、香港問題,煽動意識形態戰是一環。以斷絕雙方關係為威脅的脫?方案是一環。否定中國抗疫成果又是一環。他們認定,中國大陸國強必霸。先出重拳,則是美國的應急反應。這很大程度上是歷史文化的慣性使然。

一言以蔽之,美國給出的處理中美結構性矛盾的方案,還是西方傳統幾百年來的老一套,其結果必然是無休止的矛盾與衝突。

過去中國大陸飛速發展,西方及台灣等東亞民主地區都認為「待中國大陸經濟起飛,老百姓會要求民主,中國大陸會往西方化」,結果並不如此。中國大陸「不西化」、更未因此崩潰,這加重了歐美及台灣社會的焦慮。選舉政治則逼著政客們言必稱對華強硬,美國仍太難接受需與中國大陸平等交談之現實。川普利用對華強硬的標籤助選,民主黨人僅剩的對華理性在選舉利益面前不堪一擊,美國兩黨在對華強硬上漸趨一致,現階段,美國國內的政治機制已經失去了理性決策的空間。在美國軍方的案頭,對於如何與中國大陸開戰,恐怕早有過無數次沙盤推演出的現成方案。

但另一面,美國近年來從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撤軍,正在進行全球戰略收縮,早已不再是那個隨心所欲、指哪打哪的帝國。這些都是要對華鋌而走險必須先考慮的現實原因。

https://image6.thenewslens.com/2018/6/629l3e3awsio806mh5ef4mqe744kch.jpg?auto=compress&q=80&w=1080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力求避戰」的北京

至於北京政府這一頭,早期也曾想「逃避」兩強相爭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但如今也明白,「中國崛起」是國際皆知的,中美之爭更是。就算不想戰,也躲不過中美必然的衝突。

2012年2月,習近平以大陸國家副主席身份訪美期間,提出要構建「前無古人,但後啟來者」的新型大國關係。歐巴馬(Barack Obama)執政期間,他也多次表示,中國的崛起有利於美國,正如美國的繁榮有利於中國。彼時美國雖然提出亞太再平衡政策來圍堵中國大陸,但中美矛盾處於整體可控的範圍。

川普上台以來所發動的貿易戰,提前將中美矛盾推向了前台。歐巴馬所代表的民主黨建制派能夠聽懂新型大國關係,但川普代表的共和黨人對於新型大國關係不感興趣。如何找到一條從根本上管控中美矛盾的新路,是北京面臨的難題。

戰略上,北京已經設法重申和平崛起的戰略意圖。中共黨代會報告、政府報告、習近平在聯合國的演講,任何宣示外交的機會中,中國大陸都稱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崛起不稱霸。

此外,北京還反覆重申,沒有挑戰美國的意圖。2019年9月大陸官方發佈的《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白皮書說,中國大陸無意挑戰美國,也不想取代美國。習近平也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到「現行國際秩序並不完美,但不必推倒重來,也不需另起爐灶,而是應在悉心維護的基礎上改革完善」。

北京為國際秩序和中美關係勾畫的藍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10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中共黨章。2018年3月11日,寫入大陸憲法序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詞其實正是中國文化中的「天下觀」,這一詞有歷史及文化傳承在其中,與西方長久以來的價值體系完全不同。因此,儘管中共多次強調「中國要做什麼」,西方仍無法理解。

北京曾認為,在美國磨刀霍霍之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美兩強國避免開戰的關鍵。畢竟孤掌難鳴,美國遇到的是不願意針鋒相對的北京,它與以往新興大國試圖充當挑戰者迥然不同。北京認為,自身的和平崛起,是穩定中美關係的定海神針。

但越來越明顯的結構性矛盾,也讓北京意識到:和平崛起不能靠避戰來確保,如果戰事無法避免,那就迎刃而上,確保打贏。

中國大陸正在進行中共建軍以來最大的一次改革,包括軍事政策制度、指揮體制、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等各方面。這項雄心勃勃的改革,目標直指確保發展進程不因外力而中斷,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成果「不被外力竊取、破壞」。

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20/3/khpvp8b464skfwa5yd3rvs4uv19p2r.jpg?auto=compress&q=80&w=1080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合則兩利」有契機

綜合以上所述,對北京來說,確保中美不衝突的目標非常明確,中共正在進行的策略主要有四個層面。

首先,集中力量發展自己,力圖保證經濟社會穩定發展。中共嘗試向世界展示:一個發展的中國、一個持續前進的中國大陸不僅沒有必要挑戰現有國際秩序,還會從側面敦促美國反思打壓中國大陸的思路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要持續。只要中國大陸不倒,中美就有避免衝突的可能,一旦中國大陸垮了,接下來的就只有被美國教訓了。

其次,中國大陸正積極改善與歐洲、日本、印度等各大國的關係,致力於將中美矛盾從中西矛盾中剝離,分化瓦解美國的對華戰線。

第三,攻心為上,動搖美國現任領導人的開戰決心。習近平前往美國與川普進行莊園會晤,川普訪華期間習近平夫婦陪同其參觀故宮,中美達成第一階段協議後北京開啟對美「買買買」模式,這些都是忍讓策略。北京需要持續以能忍則忍、該緩則緩、避免觸怒美國為要點來管控中美矛盾。

自然,隨著國力的持續增強,大陸內部亦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中共態度稍微放軟,就會被民意解讀為「屈辱」和「丟臉」。但是習近平政府明白,所有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長遠的崛起,一時的得與失無須過於看重。忍讓不是因為忌憚,所以並不丟臉。當然,要讓人民瞭解這點,還需要一些技巧與時間。

第四,忍讓的同時不可缺少的是震懾。不能有效震懾就不足以談合作。中共認為,中國大陸必須展現能夠制衡美國的實力,讓美國在一些「鬥爭」中吃些苦頭,意識到「與中開戰」可能有的重大苦果,如此才可能避免更嚴重的衝突。

就整體中美關係來看,中國的國家實力正處在不斷上升逼近美國的狀態,短時間內,中美關係持續膠著不會改變。而台灣是中共的核心利益,中國大陸上下願意為台灣問題所付出的代價,遠比美國多太多。更甚者,儘管美國現下懷抱強烈遏制中國崛起的意圖,但對於開戰並無意願,這又該如何想像,美國會為了台灣而與中國大陸挑起直接軍事衝突?

https://image2.thenewslens.com/2018/7/z8n6yz8j7sjdvyzxb13y2w0gh0iwni.jpg?auto=compress&q=80&w=1080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然而當前,台灣的立場不知會被美國帶到何處,而台灣也只能被中美被動影響,台海局勢的未來與中美衝突一樣,是國際上難測的變數。

美國何時能真正認識到管理中美關係的重要性,很難預料,短期內看不到變化。現階段,美國政治被民意綁架,政客則利用民意持續煽動;而北京的政治決定很少受國內政治情緒的影響,相對穩定。中美能否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關鍵還要看北京如何管理雙邊關係。從某種程度上說,北京恐怕才是中美關係穩定的主要維護者。

本文獲多維新聞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多維TW》月刊054期。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