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亿国人月入千元 “后浪们”还怎么浪?_生活
5月有个热词是“后浪”(赌一毛钱会在明年春晚出现)。
这个词怎么来的呢?遥想五四这天,B站放出了一个讴歌青年、一通猛吹的宣传片《后浪》,一觉起来刷屏朋友圈,想不到B站这浓眉大眼的如今也卖起鸡汤了。
结果真应了片子里说的“小人同而不和”、“习惯嘲讽与否定”,收获一片“牛X!”赞美的同时也招来了不少否定之声。不过真的不能怪这部分网友刻薄,因为很多人真的是借这片子了解了:前1%的精英是怎样生活的!而另一边的现实中,按总理的话说 “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
走近后浪,带你看富人的生活。
文 | Seni 图 | IYE
1
看着“后浪”,酸了
按理说,喝了这口十全大补鸡汤,后浪们应该心潮澎湃,连搬砖的速度也快了一点。
然而偏偏就有很多郎心似铁锤的人无动于衷,甚至越看越觉得哪里不对,这感觉就像看北大清华本科招生宣传片一样:
后来还搞出了各种变种:
甚至成了自嘲的接头暗号:
吐槽的话机智的后浪们已经说了好多了,中心槽点很简单:这贼拉酷炫的生活看起来就不太便宜的样子,我配不上。
那么先不论那些画质感人打光美到哭泣的画面背后需要多少摄像老师、灯光老师、tony老师,咱们来扒一扒实际的开销:
当开头“学一门手艺”出现了尊贵的塑料人——高达的时候,似乎就注定了后浪的不平凡。
有事没事出国打卡,雪山环绕下享受皮划艇,不论学习玩耍手边都有各种各级电子产品……在这总价至少30余万的生活爱好展播中,最亲民的大概就是花几十块钱看场电影。
没有钱的爱好就像一盘散沙,走两步就散了。这也就不怪有年轻人看完会发出“我离成为后浪是不是只差亿点钱”的感慨。
充满溢美之词的话语和光鲜亮丽的镜头确实能激励一部分人沉浸在美好的愿景中,但这碗料下猛了的鸡汤显然对年轻人有点误会,有多少青年的生活是这样的?
2
有多少人有幸成“后浪”
小时候就能自由探索兴趣、有时间和财力去广阔的世界拓展眼界固然激动人心,但现实的毒打告诉我们,这种“选择的权利”可能真的不具有普遍性。
我们不妨用现实的数据来做一个筛选。
随便撒钱旅游买车门槛过高,这里把金钱部分的标准降低到月入过万,在这些标准下,你绊在了哪一关?
如果你觉得这生活不就是我本人?那么恭喜你,你很可能已经进入了全国前1%的“后浪”行列。
现实数据很好的解释为什么许多年轻人看着“后浪”会产生割裂感、感觉被潮流所抛弃。经过层层筛选,超过99%的人大概都不是“合格后浪”。
放下“身边即世界”的滤镜,有些暴躁老哥天天嘲讽超一半网友学历只到初中,要知道能有机会上网做键盘侠已经击败了全国4成人。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是26523元,相当于一个月2210元左右,买新款的ipad要不吃不喝攒3个月钱……
展现美好并没有错,但是用对大部分人来说略显奢侈的消费符号来定义人群就跑偏了。不然同样是用精致华丽的符号展现生活,凭啥《小时代》就要被喷拜金?
3
没了滤镜的“后浪”长什么样
逃离绝美滤镜,我们在“全世界富人密度最高”的知乎搜索“年轻人”,100多个最热门的话题展现了一些稍微不一样的年轻人的真实状态。
当代年轻人一个主旋律是焦虑更令人抓狂的是当你感到压力与焦虑的时候,网络推送还会为你精准贩卖焦虑,恶性循环。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生活有没有问题,可能取决于买房有没有问题,以及由房子牵扯出的婚恋、教育问题。
在职场上,比起活在当下,考虑中年危机也是要紧的,毕竟到了35岁可能就要成为“被嫌弃的中年人”。
即使在浮夸的知乎,当代年轻人也显得如此朴实无华,面对高房价颤抖,哀悼逝去的秀发,想享受当下,也忧虑钱和未来。
真正的生活里并没有那么多诗和远方,能够选择固然幸福,但说白了想达到“拥有选择的权利”的理想状态背后是需要金钱、时间做支撑的。更多的人从小精力花在写作业上,长大了也可能为了糊口加班甚至996。
平凡不是借口,也不是标签,是大多数人的常态。如果只用精英的视角评判,那大多数人都注定是失败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认知、三观、奋斗、生活,接受自己的平凡,也认可自己的独一无二,能够努力思考,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也未尝不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