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17%股权引战投:国资放弃控股 海外困局仍难解?
by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原标题:海信17%股权引战投 国资放弃控股 海外困局仍难解?曾传裁员万人 来源:时间财经
海信混改能助力纾解海外市场困局吗?
5月28日,海信集团旗下两大上市公司海信视像、海信家电通过沪、深、港三地交易所同时公告:海信集团公司旗下海信电子控股公司(以下简称“海信电子控股”)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获批。
混改进展利好,海信视像和海信家电股价迅速攀升,海信视像(600060.SH)今日收涨7.2%,市值迫近180亿元;海信家电(000921.SZ)深A收获涨停,港股更是大涨16%,目前总市值达到147亿元。
海信电子控股是海信视像和海信家电的控股股东,根据公告,海信电子控股将通过公开挂牌方式,增发4150万股(约占17.2%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完成后国有股比例将下降约5个百分点,海信电子控股也将由此成为非国有控股企业。
海信集团近年来持续走国际化发展路线,海外收入占比已经超过40%,但随着疫情在海外爆发,海信集团也受到冲击,一度传出裁员近万人。
对于混改是否有助于纾解海信集团的海外困局,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告诉时间财经,混改解决的是企业体制、机制及股权治理结构的大问题,不会对企业短期经营产生明显影响。时间财经也尝试联系海信集团的相关部门,截至发稿前未收到回复。
海信混改
根据公告,本次深化所有制改革是以海信电子控股为主体,通过增资扩股引入具有产业协同效应、能助力海信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投资者,形成更加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和市场化的公司治理结构。
如上图所示,海信电子控股若顺利引入战略投资者,国资100%控股的海信集团持股比例将下降至27%,包括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在内的169名海信高管持股比例将下降至34%,新的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为17%。
由于没有单一股东或存在一致行动人的持股比例超过30%,单一股东无法选定海信电子控股董事会半数以上成员并实施控制,海信电子控股因此可能变为无实际控制人,从而导致海信视像和海信家电两家上市公司的实控人从青岛市国资委变为无实控人状态。
对于目前持股近4成的海信管理层和上市公司的股民们来说,混改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家电专家刘步尘告诉时间财经,无实控人公司的最大好处,是管理层权力被放大,拥有更多决策自由,从长远角度看对企业发展有利。“但海信无实控人改革实施的前提,是必须引入战略投资者。”
此前,市值超3000亿元的国内家电龙头格力电器实施混改,一番明争暗斗之后,PE大鳄高瓴资本笑到最后,豪掷400亿元拿下格力15%的股权和一个董事会席位。而对于谁会出手海信,刘步尘认为目前还难以预见:“海信的投资价值和格力电器相比小很多,估计战略投资者进入的意愿不会很强烈。”
拿下海信电子控股1/6的股权,对于任何一名战略投资者来说付出的代价都不会太小。海信电子控股持有海信视像30%股权,通过子公司持有海信家电37.92%的股权,持有两家公司股权的市值超过110亿元。
除了两家上市公司,根据天眼查,海信电子控股还持有海信电子设备、海信通信(海信手机)、海信金融、海信地产等另外21家公司的全部和部分股权,仅按持有注册资本比例计算的投资额就超过16亿元。
国际化
过去几年海信一直致力开拓国际市场,大手笔跨国并购和金元开路的体育营销是海信国际化战略的缩影。
海信集团在2015年收购北美夏普,2018年收购斯洛文尼亚家电制造商Gorenje,在日本市场中,2017年底海信集团收购东芝TVS 95%的股权,随后推出双品牌战略“曲线救国”抢占日本市场。
但东芝TVS的持续亏损也给海信集团的业绩带来压力,财报显示2016年以来海信视像净利润持续下降,从2016年的17.6亿元,2017年下降至10亿元,2018年更是骤降至不足4亿元。直到2019年东芝TVS扭亏为盈,净利润才升至6亿元。
利润下降也导致海信视像股价持续下跌,从2016年之前的30多元一路下降至目前的10元左右,股价跌去三分之二。
此外造成海信持续亏损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体育营销上的过度投入。2016年,海信投入5000万欧元成为欧洲杯有史以来首个顶级中国赞助商;2018年,海信再次斥资1亿美元成为俄罗斯世界杯的二级赞助商之一。今年海信再次成为欧洲杯的赞助商,但随着疫情导致欧洲杯延期,海信的投入也难免受到影响。
受疫情先后在国内和欧洲爆发影响,今年一季度海信业绩波动较大。此前发布的一季报显示,海信家电营收76亿元,同比下降13%,净利润更是大跌9成;海信视像营收67亿元,下降11%,但由于东芝业绩扭转,净利润同比大涨逾九成。
时间财经此前曾经报道,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海信电视出货量从去年同期的4980万下降至4250万,减少将近七分之一,而随着疫情在欧美蔓延,海外市场占比超过4成的海信影响更大,一度传出裁员万人、在欧洲裁员2200人。
刘步尘认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2020年全年都将受到海外市场疫情蔓延的拖累;但是从长远看,国际化程度高是企业的优势,不是劣势,我们不应把眼睛只定在短期表现上。
(文章来源:时间财经)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