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20/5/sbvbsmenbwec3drlukik25mfhaamar.jpg?auto=compress&h=648&q=80&w=1080

零距離科學:小地球大建築

by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集《零距離科學》,除了會為大家介紹創新建築設計和技術如何重建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會以改建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貧民窟為例,介紹如何以「人」為本重建社區。 

文:馬學綸(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
圖:香港電台

「灌溉」城市-把「人」重新融入城市翻新和發展

「溫室效應」、「全球暖化」、「全球極端天氣」這些字眼,相信大家也不會陌生,但大眾不一定知道這些現象會帶來的後果。除了令氣溫升高、冰川溶化、海平面升高,更會帶來越來越強烈的颱風,雨季時連番暴雨,旱季的時間會更加長。

城市化令人們居住的環境越來越熱、越來越吵、污染越來越嚴重。城市令人類與大自然隔開、與其他人隔開、被居住空間隔開。

利用時地不對的水-海邊的緩衝區和城市中的地底停車場

現在地球上有七成人口住在大城市裡,這些城市大多在緣海地區,海平面上升令颶風吹襲時大量海水湧上陸地,帶來破壞。會出現這種情況,其中一個原因是城市欠缺疏水設施的規劃,而各國的建築師都在提出新設計來解決問題。

紐約在2012年受颶風桑迪吹襲,帶來嚴重水災,當地人才意識到事態嚴重,而且氣象學家預測每年會有更多颶風級數的颱風吹襲紐約,加上海平面只會持續上升而不會下降,紐約政府需要盡快行動。

本來最直接的方法是在海邊興建圍牆,但這種方法治標而不治本,而且圍牆也不能無止境地加高,會影響城市的景觀和市民的生活。有建築師提出一種創新的解決方法,就是在海邊興建小島,在上面興建公園和悠閒設施,平日讓居民使用,水浸時作為緩衝區。他們在曼克頓區南部試行這項計劃,其中一部份是興建橋樑和斜坡來阻隔湧入的海水,斜坡可改建為棒球場的觀眾席,融入社區。

亦有建築師提出另一種解決方案,包括在市中心興建地下停車場,在暴雨來臨時收集雨水。這建築的設計有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在儲水同時,建築的停車部份會升高,車輛不用受到水掩,而儲存的水可供旱季時使用,把出現得不合時的水儲存到合適的時候。甚至有建築師設計出有排水孔的中空地磚,用來重新鋪設紐約的行人道,從源頭開始儲水和疏水。

把石屎森林變回森林-在建築物各個表面栽種植物

另一個把創意用作改善城市環境和居民生活質素的地方是巴黎,一個佈滿高架行車天橋的繁忙城市。當地政府提出「城市綠化」不只是撥地興建公園,而是應該「全面」綠化。他們把建築物的各個表面,如外牆和屋頂,種滿植物,而種植的種類也不是隨意的,主要是能阻隔塵埃、隔音和淨化空氣的物種,這樣就可以在城市中建立氣氛良好的公共空間。

有了空間,居民就會聚在一起,在咖啡店喝咖啡、在農地種植物、養動物,大人可以閒聊、小孩可以玩耍,建立起更緊密的社區。配合新一代的農耕技術,在這些綠化空間種出來的農作物,如茶葉、水果、蔬菜等都能安全食用,能直接供應到社區,減少碳足跡。

改變建築概念-利用建築廢料和合成材料建成新穎設計房屋

在丹麥哥本哈根,出現了以原本要被掉棄的材料建造的房屋,利用水松塞作地板,大大小小的玻璃拼成大玻璃窗,主要是以木材,而非製造時會導致大量碳排放的預製石屎組件來興建,不但可以減少浪費,外型設計也很新穎,不會有住在「廢物」中的感覺,受到當地市民歡迎。

在瑞典,有建築師利用新的壓造技術,令木材「升級」,把五片木材壓緊,只用木材就能建到十層樓高,混合鋼筋和石屎能起得更高。當地建築師估計,只要把一半原先要用的,會產生碳排放的石屎,換成當地製造的木材,就能做到碳排放平衡。

今集《零距離科學》,除了會為大家介紹創新建築設計和技術如何重建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會以改建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貧民窟為例,介紹如何以「人」為本重建社區。

《零距離科學》(節目網站)集合世界各地有趣的科學紀錄片,網羅與大眾息息相關的科學資訊,啟發觀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節目逢星期五晚9時30分在港台電視31及31A播映。本集於5月29日播出。港台網站及流動程式RTHK Screen視像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