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军:北京市副中心发展方向应逐渐向消费驱动转变

by

  原标题:林桂军:北京市副中心发展方向应逐渐向消费驱动转变

https://n.sinaimg.cn/sinakd2020529s/168/w1088h680/20200529/2f0b-iufmpmn9145276.jpg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2020年5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通过线上直播方式成功举办北京经济论坛(总第3期)“北京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处于复工复产关键过渡期的北京新经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执行院长林桂军教授认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供给和需求都造成了冲击,并且对供给侧的冲击是主导的,有可能导致“滞胀”的风险。因此,需要把重点放在设计好供给侧政策上。他提出,北京市副中心的建设和经济复苏要结合来看,充分利用好政府搬迁形成的协同创新效应促进经济的发展,并利用发展优势,实现向消费驱动的发展方式转变。

  以下为演讲实录: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受到了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双重冲击,而由于物价是上升的,所以我们受到的冲击是供给侧主导的。那么,下一步的政策应该怎么推进?其实,供给侧和需求侧都重要,关键是如何能够设计好供给侧的政策。

  疫情期间,劳动力无法发挥作用,直至今天这个情况还是比较明显的。因此,要想经济更快复苏,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放宽人员的流动与商品的流动。建议把重点放在供给侧政策上,否则会导致通货膨胀。

  对北京而言,有一机遇是通州副中心的建设,它的发展和复苏是同步的,不是相悖的。通州副中建设的整个规划是把产业或者发展的重点放在行政、商务服务和旅游方面。但也许这还不足以形成能够推动副中心发展的政策导向和模式。

  副中心的建设的本质是政府搬迁。因此,通州副中心的发展应该围绕政策搬迁形成合力。在政府搬迁过程中,会带来协同创新效应。我们应该利用搬迁带来的效应,促进北京创造一个更好的、更有智慧的、更有质量的城市。

  为发挥协调创新效应,通州的副中心应该形成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学以及企业的研发部门、新创的企业之间最优的组合,然后推进通州区的创新发展。国际上的其他城市也在逐渐尝试这种方式。比如说英国希望政府公务人员从伦敦搬到另外一个地区,在另外一个地区形成协同创新效应,带动当地的发展。这个思维方式和通州副中心的建设基本上是一样的。

  当具备产生协同创新效应的条件以后,通州产业的定位也比较明确:壮大数字技术。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通州副中心只能定位在数字技术,还有很多可供选择的方案,比如壮大旅游业或者改革发展生态技术,同时可以加强推进食品安全产业落地,因为食品安全存在问题,往往会阻碍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这次疫情出现以后,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比较敏感。在这样定位的基础上促进环保产业、环保咨询业发展,利用它推进旅游和生态产业。

  例如,目前一些欠发达地区可以尝试建设食品零浪费、垃圾自动收集、食品安全、电车充电器与电车分享、互动式数字牌、闭路安全系统、太阳能建筑、烟尘报警器、垃圾处理等产业,发展生态旅游。

  通州副中心也提出宜居要建立在混合社区的基础上。我认为副中心要建立一系列的高质量公寓,其成本不能和北京市中心相比较。要创造成本低于北京市中心,才能大量吸引高层次人才。

  从发展导向上看,通州副中心应该逐渐转向消费驱动转变,要有大学和医院,要搞生态,健康就非常重要。旅游、娱乐文化、住宿餐饮和咖啡厅等都是为了鼓励消费,或者承接消费的重要支柱产业。国际上一流的城市,一流社区都是消费驱动。

  最后,我认为通州副中心要发展利用高科技的数字化技术,发展分享经济。此次疫情让线上办公以及线上会议成为大家工作首选,空间的概念也因此逐渐变化。而城区大量车辆停在马路上,不分享空间,造成巨大的浪费,如果这些现象被解决,那么城市可能更容易取得高质量的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