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完“心门”没留一个刀疤 记者实地揭秘78岁患者更换心脏瓣膜全过程

by

浙江老年报 5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介入中心,观摩国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浙大二院王建安教授团队为78岁患者心脏换“门”全过程。

20分钟换新心脏瓣膜

7时30分左右,患者陈奶奶(化名)被推进手术室。“起搏,瓣膜释放,起搏停。”主刀核心王建安教授干脆利落给出指示。

这台手术目的是更换陈奶奶“年久失修”的心脏瓣膜。医生在她大腿根部开个小洞,用粗不过圆珠笔芯的导管,携带被压缩的人工瓣膜,通过股动脉送至心脏病变部位。等人工瓣膜在体内打开后,自然取代原本已损坏瓣膜。整个过程持续20分钟左右。

“完美!”王建安高度评价手术质量。他解释,此次手术有三大难点:首先是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心脏与主动脉连接“门户”仅剩一条缝。同时还是二叶瓣先天畸形,钙化严重,增加手术难度。最后,高龄老人本就存在心脏功能问题,加之长时间患病导致血色素仅4克,术中风险极大。

王建安教授采用自己开创的“杭州方案”,最终为陈奶奶换上了新的“心门”。

发病不急却慢慢吞噬

半年时间走不了路

主动脉瓣膜病不像“猛虎下山”,却如“温水煮青蛙”。

陈奶奶的儿子说,母亲只要稍微活动一下就感觉胸闷气急,晚上无法躺平睡觉,有几次甚至晕厥过去。当地医生告诉他们,这些症状都是主动脉瓣严重狭窄引起的,因年龄增长瓣膜老化,导致退行性病变,唯一办法就是换瓣膜。这半年来,陈奶奶退化速度加快,已无法下地走路。

正常人血液是从左心室通过主动脉瓣进入主动脉。主动脉瓣狭窄的人,主动脉瓣不能完全打开,左心室会不断增大收缩压力,以保证更多血液进入主动脉。长期处于压力下,导致左心室扩大,心脏功能衰竭,有猝死可能。

虽然有办法治,但常规开刀手术风险很大。用不开刀的方式进行心脏瓣膜置换,使得原本需要“开胸”的手术实现“微微创”。

不开刀置换瓣膜

高龄老人有了“救星”

我国每年约有20万新增主动脉瓣膜病变的患者等待治疗。其中,不适宜外科手术的大概有4至5万人,年龄主要集中在60到80岁。65岁以后心脏瓣膜病发病率直线上升,7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高达13.3%,仅次于高血压和冠心病。

“瓣膜老化引起的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与国人平均寿命的延长有很大关系。”王建安说。

到目前为止,王建安教授团队已累计了1000多例不开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经验,是国内开展手术量最大的中心之一。患者平均年龄78岁,年龄最大的95岁。

团队核心成员刘先宝主任说:“不开刀换瓣方法给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治疗选择,85岁老人做完手术4小时即可下地走路,大部分患者第二天即可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