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粽什么味道?我们吃了,好奇害死猫……

by

都市快报讯 还有一个月就是端午节,粽子该排上日程了。正好,浙江两个本地品牌不约而同推出了人造植物肉粽,且都号称“全球首款”。其实,谁是首款我并不关心,好不好吃才是重点,去年中秋节前试吃某创业公司的人造肉月饼,那种一言难尽的滋味至今还萦绕在舌尖。时间过去半年,概念红到爆的人造肉技术有没有进步呢?吃过才知道。

抢先推出人造植物肉粽的,一家是杭州的新兴休闲零食品牌,另一家是湖州的百年老字号,粽子界的后浪和前浪,一同站在人造肉的风口上。后浪有两个口味:板栗素肉和笋尖素肉;前浪有三个口味:咖喱人造肉、海鸭蛋人造肉和黑椒人造肉。这些粽子的肉馅,主要配料都是大豆和豌豆制品,且都不是品牌自主研发,而是来自人造肉创业公司。

为了便于与真肉粽进行对比,我们还准备了杭州某老字号的栗子鲜肉粽和蛋黄猪肉粽。

拿到粽子,先看颜值。必须承认湖州老字号的这款人造肉粽开箱更惊艳。包装盒是一个大号易拉罐,写着“未来粽”,粽子则是湖州传统的船形粽,小巧玲珑。

杭州新兴休闲零食品牌的人造肉粽,则沿用以往的纸盒和“龙腾粽”的名字;真肉粽用的是塑料袋,都比较常规。三个品牌都是真空包装,常温保存,这点比较友好,去年试吃的某品牌人造肉月饼,必须冷链运输,冷藏保存,不方便。

包装当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作为一个粽子咸党,吃进嘴里更有发言权。

按包装提示,将所有粽子入水煮15分钟至熟透,激动人心的试吃正式开始。

切开板栗素肉粽,露出一个切面有很多小孔洞的灰白色肉球来,看不到真肉的肌理,更像凉菜里常见的烤麸,又有点像火锅伴侣贡丸或者小狮子头。

凑近闻一闻,没有豆腥味,但也没肉香,捏在手上有点滑腻,不油润,也不弹。口感比较软糯,不够劲道,嚼到最后能明显感觉到颗粒物,后味有豆制品的味道,但又不像素鸡那么浓郁。嚼了几口,我的同事大史眉头皱了起来,我觉得还行。

将糯米饭包上肉球一起吃会不会好一点?果然,糯米和箬叶的清香基本覆盖了人造肉的味道,马上又回到正常肉粽的口感,大史的表情也恢复了正常。

再切开海鸭蛋人造肉粽,露出一块灰褐色的“肉”,大史眼睛转了半天说像火腿肠,我觉得有点像午餐肉。

用筷子夹起来才发现,这块“肉”大有乾坤:它竟然做成了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模样,要是加一块肉皮,简直能以假乱真。手感也接近腌过的真肉,比较紧实,有弹性,不过“肥肉”和“瘦肉”一样硬,又让人容易出戏。

手感也接近腌过的真肉,比较紧实,有弹性,不过“肥肉”和“瘦肉”一样硬,又让人容易出戏。

可惜的是,这块肉的口感配不上它的外表,淡而无味,有韧性,嚼到最后还有残渣,也有豆腥味,谈不上难吃,但也不怎么想吃第二口。赶紧往嘴里塞了一把糯米饭中和一下,味道就好多了。

继续打开其他几款人造肉粽,结果大同小异,单吃肉馅,很难找到熟悉的真肉口感和香味,和糯米饭同吃,才能回到普通肉粽的风味。优点当然也有,它们不像真肉粽那么油腻,都比较清爽。说句题外话,两个品牌的糯米都处理得不错,汤汁充分浸润,颗粒饱满,软糯又不黏牙。

大史说,他还是习惯真肉粽的味道,喜欢那种油润、劲道、Q弹、回味悠长的风味。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味觉记忆,真肉在美拉德反应下(热力作用下,糖分子和氨基酸分子发生独特的化学反应,产生各种风味和香味物质)独特的汁水四溢和香气扑鼻,让人一下子难以适应这种略带干涩的科技新食材,但与去年的人造肉月饼相比,进步还是明显的。不过,与它们标榜的“真肉口感”相比,确实还有不小的努力空间。

试吃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人造肉粽标称低脂肪、低热量、高蛋白等健康概念,但它们的营养成分表不是这么回事。

能量值最低的,竟然是真肉粽(栗子鲜肉口味),每百克含量836千焦;杭州新兴休闲零食品牌的板栗素肉粽每百克能量高达1027千焦,其他几款人造肉粽也都有900多千焦。

翻译一下:一个60公斤体重的人,快走45分钟可以消耗100克栗子鲜肉粽的热量,需要多走15分钟才能消耗100克板栗素肉粽的热量。

碳水化合物、脂肪这两项指标也差不多,都是真实肉粽比人造肉粽单位含量更低一些。

而在蛋白质含量上,真肉粽的每百克含量超过7克,而人造肉粽只有一款超过7克,其他大多只有四五克。

当然,肉粽的能量和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糯米,蛋白质含量也会受其他馅料的影响,但吃货们如果认为人造肉粽能更好地控制热量摄入,可能是个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