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5.itc.cn/images01/20200527/c1b1dbdb86b745bf86aa3c0ed4bb1ed5.png

黄奇帆:广阔的市场规模是确保全球产业链留在我国的决定性因素_进口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黄奇帆

出品 | 搜狐智库

编辑 | 袁昌佑

5月27日,在第17期浦山讲堂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表示,疫情下全球产业链的重构表现为结构性重构,而非简单的搬迁式重构。他认为,产业链重构必然符合市场规律,产业链去中国化、制造业外迁出中国等观点不符合市场规律。

黄奇帆表示,之所以产业链去中国化的观点不符合市场规律,是因为产业重建所需要的资本投入难以保障,同时也因为产业重建的配套产业集群、产业工人的配套、产业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难以在短期内形成。

黄奇帆还表示,在美国的经济结构中,制造业占比仅为13.5%,美国的大量工业品依靠进口,其本身的产业结构并不适合发展制造业。他同时称,过去几十年内,在中国投资的外资企业,其70%以上产品的最终消费市场是中国。我国市场规模的广阔是确保全球产业链留在我国的决定性因素。

黄奇帆说,近20年来,世界制造业发展形成了全球产业链的水平分工结构,但这一分工结构导致了产业链上环节过多,物流成本过高,运输时间长,在遭遇疫情等突发事件时会增加全球产业链断裂的风险。

“全球产业链的重新洗牌并不会出现,而是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向垂直整合和更加多元化的、更具人性的方向发展。”他说,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工业基础设施,具备了支撑全球产业链变革的可能性基础。

黄奇帆指出,产业链重构的最合理的方向是让这些产业分工能够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某些地域聚集成垂直整合的产业链集群。产业链集群是数字时代的垂直整合型生产关系,可提高全球产业链抗风险的能力。

“这次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一定不是简单的搬迁,而是根据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以及全球各地所形成的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等生产关系要素进行结构性的配置,并基于此创新出产业链集群垂直整理的产业结构。”他说。

展开全文

黄奇帆进而强调,中国在产业链集群上的优势是无可替代的。中国制造业要想抓住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机遇,就必须进一步夯实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基础设施,积极布局基于新技术的产业生态,推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黄奇帆为此提出了五条建议:一,要健全产业链,补齐短板,实现核心零部件的本土化。二,启动国内经济循环,鼓励出口型企业转向内销。三,鼓励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用新技术开发国内市场。四,重视网络空间市场价值,充分发挥跨境电商的作用。五,扩大进口贸易,实现进出口平衡发展。

黄奇帆强调,对制造业企业而言,出口订单的减少主要是由疫情造成的,与所谓的“脱钩”关系不大。他建议在鼓励出口型企业转向内销的过程中,政府应免除一段时间内外贸企业由出口转内销的增值税。

他还认为,十年后,全世界货物贸易结构将面临调整:1/3是传统贸易,1/3是加工贸易,1/3是跨境电商贸易。“跨境电商贸易只占阿里巴巴全部贸易量的10%,亚马逊的国际市场份额是阿里巴巴的4倍,说明我们的跨境电商做得还是不够。”

黄奇帆还指出,我国要扩大进口贸易,实现进出口平衡发展。他认为,我国实现世界第一大进口大国的目标,比达成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和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的目标更加重要。

“出口第一大国不一定是经济强国,但持续稳定的进口第一大国一定始终是世界经济强国。进口大国拥有商品定价权,货币会升格为商品计价的货币,变成硬通货,也会推动跨境人民币贸易清算,使部分进口产品直接使用人民币付费,更好地平衡进出口过程中的外汇收支。”他说。

黄奇帆最后强调,在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过程中,我国需要打好五张牌。“市场是王牌,产业链是王中王(牌),营商环境的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是基本牌、基础牌,核心技术创新、补齐短板是关键牌,深化改革开放是永远的底牌。”他说,打好上述五张牌,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还能用实际行动回应西方政客的外资撤离论和中国脱钩论。

“中国企业一定会突破技术封锁,补齐产业链短板。中国制造的产业链集群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他总结道。

【搜狐智库:聚集学者与企业家智慧,把脉经济趋势。如有意投稿或联系现场报道、访谈、节目合作事宜,请发邮件至zhikucaijin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