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社论:放开地摊经济考验政府精细化管理能力
by 杨亚龙放开地摊经济考验政府精细化管理能力
时疏时堵,禁而不绝的地摊经济近日再度引发广泛关注。
首先是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被提及。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认为有必要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建议制定统一的“地摊经济”准入许可标准、从业资格条件和商品入市手续,采取颁发资格证、许可证等方式,给予“地摊经济”与从业者合法地位。
同时,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中央文明办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地摊经济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大意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式,合法性及利弊一直存在争议。目前许多城市对地摊经济进行封杀,主要由于其外部成本溢出效应,如影响市容、阻塞交通及环境卫生问题等。而且,管理地摊经济的社会成本偏高但常常收效甚微。
地摊经济亦有其优点,如便利市民就近生活购物,还因交易成本低成为城市消费有益补充,更重要的是能够解决部分低技人员的就业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对今年中国经济的冲击不小,波及到了就业,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是,4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0%,为近年高峰,另有一定比例的农民工尚未返城。且在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保就业位列首位。
除了契合当下政府对灵活就业的倡导之外,一个城市能容得下地摊,一定程度上也是包容的象征。
当然,开放摆地摊并不意味着可以乱摆乱放。在释放“地摊经济”活力缓解就业问题过程中,对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大的考验,相关管理部门务必通过“绣花一样精细”的管理,让地摊经济尽可能地少出现卫生、市容、秩序等问题,更多地体现正面效益。
比如,对于肆意摆摊对交通造成的影响,可以分区域经营,划分禁止、相对禁止、非禁止经营区域,分时段经营,规定无管制时段,倡导城管等管理人员由“驱赶型”向“服务型”理念转变。
针对从业人员,今年两会期间不乏呼吁保障灵活就业者权益的声音,全国政协常委高小玫就建议,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职业社会保险制度,尽快设计适合这一群体的失业保险模式。对此,可以让有较长时间摆摊需要的摊主身份合法化,规定准入准则和税收起点,避免这一领域从业者的长期无序。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售卖假冒伪劣产品,特别是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摊贩,应该严格管制,让从业者严守法律的底线,促使其规范运行,也能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出现。
事实上,国际上亦有相关管理经验,如法国的“跳蚤市场”要求小摊贩们定时、定地设摊,轮流举办,目的是减少摆摊对交通造成堵塞和对环境造成污染;在韩国,地摊被称为“道路文化”,成立了“小摊业主协会”对地摊经济进行管制,同时解决从业者遇到的问题。
两个月前,成都市城管委发布新规,允许商户摆地摊、临时占道经营,目前已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所以说,只要妥善管理,地摊经济的负面影响往往能被很好地规避。换言之,经济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政府最需要做的,是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和精细化管理,让其正面效应充分显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