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層關卡讓技術留在台灣,離岸風電在地化項目有哪些?
by Daisy Chuang政府規劃 2025 年建置 5.5GW 離岸風電,而在推動產業同時,也希望技術能留在台灣,因此 2018 年就透過離岸風電遴選,逐步拉高國產化比例,長時間醞釀在台灣建立水下基礎、塔架與風機零組件等產業鏈。
根據遴選公告辦法,風場開發商得在通過環評後,再經過經濟部能源局評選排名,評估在地化比例、施工能力、整體規劃完整性等,能源局會找外部委員成立委員會審查,業者必須完成遴選,才能申請電業執照。
其中離岸風電產業國產化將分為前置期、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進行,其中 2021-2022 年的前置期要實現風場塔架、水下基礎、電力設施(變壓器、配電盤、開關設備)及船舶製造等 10 項國產化項目,2023 年正式進入第一階段,除了前置期所有項目,還新增 7 類種風力機零組件以及海纜、海事工程、安裝與運輸船等 17 個項目,2024 年則進入國產化第二階段,再增加齒輪箱、發電機、功率轉換系統、葉片等新增項目共 27 項。
其中在 2021 年併網的業者,得在 2018 年 11 月 15 日向工業局提出產業關聯執行方案,分別為沃旭能源、達德和 CIP(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若是在 2023、2024 年併網者,則得在 2019 年 11 月 15 日提交,經濟部工業局依規定有 45 天審查時間。
其中沃旭 2018 年所提出的產業關聯執行方案,由於離岸風機的水下基礎及基樁等國產化比例不符合標準,沒有獲得經濟部工業局通過,沃旭隨後提出替代方案,包括在在 2021 年設立機艙組裝廠、成立幾千萬的產業基金,並輔導次級供應商、協助供應商培訓電焊人才,經濟部也已核准。
目前沃旭能源、達德和 CIP 已於 2018 年 12 月 16 日完成產業關聯執行方案計畫書審查,CIP、中鋼、台電及北陸能源共計 5 個風場也得在 2019 年 11月 15 日前,提交離岸風力發電產業關聯執行方案計畫書。
經濟部工業局則已經在 2020 年初完成審查,CIP 聯手中鋼共同開發的張芳、中能、西島共 900MW 離岸風場,雙雙都通過國產化審查,而達德能源與台電未過關,海龍二號與台電二期皆是 2024 年併網,需要滿足 27 項國產化目標。
海龍雖然風機是由西門子歌美薩生產,但風機發電機、變壓器、配電盤及葉片等 4 項無法在台生產,故無法通過,將給予一定期限改善,台電二期則還在準備招標作業,因此無法附上正式的商業合約,因此不符合審查規範,至今台電二期也已流標 6 次,目前則希望在決標後,已補件方式提供資料再刺破關,假如業者沒辦法在期限內補交、違約罰款達一定程度 ,最差還是會被取消門票。
目前台灣離岸風電政策已吸引不少離岸風電大廠來台插旗,盼進一步搶攻亞洲市場,而透過國產化政策,也逐步建立台灣的風電產業鏈,希望實現在地採購、生產與培育人才,像是西門子歌美颯於 2017 年來台設點,日前更宣布,若海龍產業關聯性審查通過,及與合作夥伴最終投資決定拍板前提下,將大幅擴建在台中的機艙組裝廠,與供應商攜手打造亞太離岸風電產業聚落,西門子歌美薩最新的 14MW 風機也有機會在台製造。
除此之外,CIP 也會與中鋼共同出資,在台建置第二座機艙組裝廠,只是原先預計會在 2019 年底確定機艙組裝廠選址,目前還在討論進行運輸、成本與工程設計分析。
不過國產化項目也不是沒有調整空間,就以離岸風電海纜來說,由於業者反映海纜選址與土地取得困難,台廠投資意願不多,這是唯一遭刪除的項目。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