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20/5/xsjy7gjdwdm439itc46wdpdje06dbu.jpg?auto=compress&h=648&q=80&w=1080

親日、親美或親俄,是否利多於弊?

by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求取外援就是「賣國」?人權自由時是「西方」的東西,中國人不必講人權自由,那麽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的嗎?讓考生作這些思考,乃是歷史的活學活用。

文:溫可望

「根據多家港媒報導,香港文憑試(DSE)歷史科一道涉及日本的題目遭取消,也不納入計分。」事實上,這份香港的歷史考題出得相當用心,我覺得不僅沒有問題,而且相當精彩。

https://lookaside.fbsbx.com/lookaside/crawler/media/?media_id=2913663742016287
【快訊:#考評局 決定取消歷史科具爭議題目】
考評局委員會因應教育局要求,取消 #DSE文憑試歷史科 卷一必答部分第 2 題的分題 C「『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你是否同意此說」。
考評局解釋題目「並不合宜」,又指取消題目後,會以考生於卷一其他題目分數再調分。
相關題目:
➢由「教育無掩雞籠論」到批鬥考評局,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5138
➢「克服國難史觀」的利與弊──從韓國李舜臣形象轉變說起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5262

資料C和D顯示了日本對近代中國的深刻影響,其中利弊,真不能一語道盡。既是開放式的申論題,考生便應藉此發揮見解,無所謂對錯,但可看出他的思辨能力。

很多人都知道,不少清末革命黨人,包括汪精衛、胡漢民等,都是法政速成學校的學生,蔣介石也是留日的。法政速成學校和其他類似機構使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深受日本近代化經驗的啟發,也因此比較「親日」,進行國內政治鬥爭時往往尋求日本援助,孫中山、黃興向日本求援,正反應了這種心態。不願正視孫中山與日本曖昧關係的人,當然會覺得尷尬,甚至惱羞成怒?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日關係,正如二十世紀下半葉的中美關係。不少當年的國民黨精英、後來的共產黨精英,乃至反共的民運人士,都在美國受過教育或得到美國資助,留美經驗往往使他們比較「親美」,乃至向美國求援以進行國內政治活動。過去中國政治異議人士(有些人是國民黨眼中的「革命志士」)被本國政府追殺,往往避居日本或香港,現在的異議人士則避居美國。向外國求援與「愛國」之間是否有必然的矛盾?這是值得考生嚴肅面對的問題。如果這個題目把日本換成美國,大家是不是會覺得好過些呢?然而這個題目選擇討論日本,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二十世紀上半葉(1900-1945)日本對中國的影響大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一方面也可能因為中國人(包括香港人)對日本的印象完全受到國共兩黨八股宣傳的扭曲,只剩下南京大屠殺,忽略了日本在各方面的長期複雜影響,所以特別「引導」考生跳出政治框框,認真思考這個近代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層面。

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20/5/lu8gjuuhmfk0zwtmdy1g0mlvftojh6.jpg?auto=compress&q=80&w=1080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有些人或許覺得题目裏的兩份資料失於偏頗,需要加一份日本侵華的資料來「平衡」。我以為不然。日本侵華已經是所有考生的常識,憑我多年教書的經驗,如果加上那麽一份文件,絕大部分考生就會只拿侵華做八股文章,而不注意另外兩件資料的深意,寫出來的答案既不能算錯,但出題者希望跳出政治框框的原旨卻未達到。

其實資料C特別有意思,范源濂向日本要求設立法政速成學校,本意是協助清廷改革,但學校後來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數卻成了革命黨,造成清廷的覆滅。清廷企圖以改革來求生存,結果適得其反(練新軍也是如此),這其中的歷史教訓是什麽?至於日本同意設立法政速成學校,目的只在加深它對中國的文化影響,未必就是想擾亂中國,但向外國取經是一支雙面刃,留學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往往是政府難以掌握的。如今美國高等學府廣收中國留學生,情況也類似,但美國希望促成中國「和平演變」的居心,可能比當年的日本更強一些。無論如何,一個國家能讓其他國家送留學生來,總有一定的吸引力,留學生在當地耳濡目染,對這個國家產生的印象也是根深蒂固的。這種吸引力全憑本事,無法強求。

https://image2.thenewslens.com/2017/6/m49pv223rro04pjhtk8pdjt8gz378r.jpg?auto=compress&q=80&w=1080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因此我所說的「親日」、「親美」,是指在文化、見識乃至生活習慣上與這些國家接近,因此容易理解這些國家的想法和立場,倒不一定指在決策上完全遵從這些國家的利益。但接近和理解已經為這些國家在影響中國決策上加了許多分。

歷史研究都有現實的意義,不停地強調南京大屠殺和「抗日聖戰」,也有其現實意義,所以不必苛責出題者的現實考慮。中共現在譴責香港反中是受到「西方勢力」的挑撥,所以這個題目讓考生看到近代中國改革者求取外援的經驗,從日本這個最極端的例子,反思當下香港人的困境:乖乖接受本國暴政統治就是「愛國」?求取外援就是「賣國」?何謂「民族主義」?「民族主義」與人權自由如何平衡?或者說,人權自由時是「西方」的東西,中國人不必講人權自由,那麽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的嗎?讓考生作這些思考,乃是歷史的活學活用。

其實這個題目台灣更應該出在考題裡,因為藍營經常嘲笑民進黨親日親美,卻忘了國民黨(包括蔡英文就職時還要向他遺像鞠躬的孫中山)當年也求日援,蔣介石在台灣立足時也靠美援。日援或美援是否造成了國民黨「賣國」?或者日援或美援的後果仍對近代中國和台灣「利大於弊」?見仁見智。

正陶醉於「大國崛起」的「偉大祖國」,更該思考這個問題。當年中共完全靠蘇聯的扶植和資助才得以生存,如果沒有蘇聯保護,中共不可能免於國民黨的鎮壓,也不可能在冷戰時期與美國對抗。大多數中共領導者都是留俄的,後來也往往親俄,「偉大祖國」在俄援下成立,是否就是「賣國」?當然,在今日香港不能出這個讓北京尷尬的歷史題目。

我真要為這位出題者點「讚」。

(本文題目由編輯所擬,原題目為「香港試題之我見」。)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