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紙牌遊戲到《動森》任天堂131年的遊戲王國 Switch遊戲主機及軟件去年淨銷售佔逾九成
by 投資近日,因留家抗疫,未能到健身中心鍛鍊一番,不過,只要有Ring Fit Adventure健身環在手,在家一樣可以瘦身;小朋友未能上學與朋輩相聚,可換個方式在《動物森友會》的無人島聚一聚。留家抗疫之下,刺激了遊戲機需求急增,帶動任天堂(Nintendo Co., Ltd.,日股代號:7974)去年度業績大躍進,但管理層對本年度展望竟然有所保留。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unsplash、新傳媒資料庫
經營遊戲百多年 由紙牌轉型電子遊戲
百多年前任天堂已面世,當然,當年生招牌不是遊戲機,而是日本紙牌遊戲花札(Hanafuda)。1889年,商人山內房治郎(Fusajiro Yamauchi)於京都市成立了山內任天堂(Yamauchi Nintendo),專門手工繪製花札。
1949年,由山內房治郎曾孫山內溥接棒,當時花札經常與賭博及黑道扯上關係,紙牌的受歡迎程度大不如前,故首要任務是將公司轉型。任天堂之後押注電子遊戲,上世紀80年代初推出《Donkey Kong》遊戲,獲得空前成功;想不到的是,遊戲中不斷跳躍閃避障礙物向上推進的「紅帽子」角色,成為任天堂日後在電玩市場中的長勝主打。
《Donkey Kong》推出幾年後,任天堂選中該遊戲中的「紅帽子」,作為新遊戲基礎,創作出超級孖寶兄弟《Super Mario Bros.》,遊戲中主角馬里奧(Mario)迅即紅遍全球。之後30多年來,延續遊戲一個接一個。 任天堂亦搶灘家庭電子遊戲市場,1983年在日本率先推出首款紅白機,兩年後推出海外版NES(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累積銷量逾6,000萬部。
80年代開始推出便攜遊戲機
公司於1980年推出便攜式電子遊戲GAME & WATCH,之後在1989年推出的Game Boy再創高峰,全球累計賣出1.5億部。 時至今日,任天堂在主機及遊戲軟件上仍不繼推陳出新,在電子遊戲市場中,一直保持領先地位。
Switch撐起業績 遊戲主機及軟件淨銷售佔96%
任天堂5月初公布去年度成績表,表現比市場預期好,截至今年3月底止,全年度淨銷售13,000億日圓,增長9%;遊戲主機及軟件佔12,500億日圓,當中12,100億日圓來自Switch產品;毛利率49%,提升7.3個百分點。
經營溢利上升41.1%,至3,523.7億日圓;經營溢利率26.9%,大幅擴闊6.1個百分點;純利增加33.3%,至2,586.41億日圓。每股盈利2,171.2日圓,上升34.3%。派發末期息820日圓,連同中期息270日圓,全年合共派息1,090日圓,相當於派息比率50.1%。
截至3月底止,持現金等值6,214.02億日圓,上升6.1%。財務比率顯著改善,股本回報率17.5%,提升3.3個百分點;資產回報率19.9%,提升3.2個百分點。 受新冠肺炎拖累,Switch生產在首季受到一定影響,包括主機、控制器(Joy-Con)及《健身環大冒險》遊戲,部分地區付運延誤,但全年度計,衝擊有限。
集團上年度推出Switch的輕巧版Switch Lite,帶動Switch系列的主機銷售顯著增長,達2,103萬部(見圖一),按年增加24%。 Switch遊戲軟件方面,3月中推出的《動物森友會》,不足兩星期,銷量達1,177萬隻,成為Switch歷來開售最暢銷的遊戲,首六星期銷售已增至1,341萬隻。 另外,《寶可夢劍/盾》亦不俗,去年11月推出,至3月底止售出1,737萬隻。 去年度Switch軟件銷售量大升42.3%,至1.68億隻。
3DS則相對失色,全年度主機銷售量69萬部(見圖二),大跌73%;軟件銷售量減少62.3%,至499萬隻。 至於遊戲下載卻維持強勁勢頭,帶動去年度來自數碼業務之淨銷售大增71.8%,至2,041億日圓。而來自手機遊戲、版權專利相關收入有512億日圓,增加11.5%。
全球疫情下展望不樂觀 料盈收下跌
雖然逆市創佳績,管理層對本年度展望卻不敢樂觀,擔心全球疫情之下,供應鏈以至全球消費市道將持續受影響,故預測淨銷售將較去年度減少8.3%,至12,000億日圓。 經營溢利倒退14.9%,至3,000億日圓;純利下跌22.7%,至2,000億日圓,相當於每股盈利1,678.93日圓。
若盈利水平與展望一致,本年度股息將為840日圓,較去年度減少22.9%。 Switch銷量去年度創出紀錄新高,但管理層預測,今年度會賣出1,900萬部,較去年度減少9.6%,軟件銷量將回落至1.4億隻,減幅17%。
延伸閱讀:任天堂去年賣2,100萬部Switch 第四季收入升200%《動森》竟不是最暢銷遊戲?
延伸閱讀:動物之森|玩Switch學理財?由大頭菜、「央行」利息到股票、存款息率 原來動物森友會與現實投資好相似!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