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友好的中資之國:以色列如何在兩強間維持「最佳距離」?
by 謝宇棻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就事實上,中國是世上少數和以色列及多數阿拉伯國家都維持適度良好關係的國家。從這樣的角度分析,以色列與中國領袖或許都有不言而喻的默契,知道彼此都在多重的關係中試圖達到某種平衡。 |
以色列當地時間2020年5月17日,甫上任的中國駐以色列大使杜偉,被使館員工發現在位於海爾茲利亞(Herzliya)的官邸床上,沒有了氣息,享年57歲。儘管一度傳出他死於心臟病,也傳出中國欲派遣團隊前往以色列調查其死因,但中國外交部隨後表示,某些「健康因素」是杜偉死亡的原因。當日,中國駐以使館的網站也轉換成黑白的頁面,悼念杜偉的逝世(註1)。
以色列當地時間5月20日,以中兩國的外交人員在該國的本・古里昂國際機場,為杜偉舉行了一個簡單的追悼儀式。之後,以國便將杜偉的遺體交給中方人員,以運送回國。
- Twitter說明:以色列外交部長與同仁悼念驟逝的中國註以色列大使杜偉
杜偉走馬上任及過世的時間點,正值美中關係因為新冠肺炎而緊張更加升高的時刻;目前看來,官方說法就他的死因並沒有太多爭議。只是因為敏感的時機點,引起更多針對美以中三方關係的討論。
從以色列的觀點來看,該國政府歷年來確實試圖在不同層面,尋求與中國的合作;但面對美國這個最重要的盟友,對於中國的防備心,以色列政府又得小心翼翼在兩者間尋求有利自身的平衡。
5月13日,杜偉過世一週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在以色列進行了僅幾小時的旋風式訪問。蓬佩奧在造訪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的官邸時,意有所指地表示:「你們是一個很棒的盟友。你們會分享資訊,不像某些試圖混淆和隱匿信息的國家。我們將會談談那個國家。」
- Twitter說明:近日進行旋風式訪以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
歷年來,美國針對以中之間的往來,數度向以色列施壓,希望以國不要與中國「走得太近」。在美中因新冠肺炎等其他因素唇槍舌戰之際,美國自然更希望能影響以色列這個該國在中東最重要的盟友之一,讓以色列向美國靠攏,遠離中國。只是,從以色列政治人物或各界菁英的角度來看,中國究竟是威脅,還是拓展以色列外交經貿的潛在夥伴,似乎仍無定論。這可以從歷年來,以中兩國在重大基礎設施、軍事與企業投資等方面,所引起的一些爭議來探討。
重大基礎設施
2014年6月,中國港灣工程(China Harbour Engineering Company,CHEC)旗下的泛地中海工程有限公司(Pan Mediterranean Engineering Company,PMEC)從數個競標者中脫穎而出,在以色列南部的阿什杜德(Ashdod,聖經中譯為亞實圖)新港建設項目得標(註2)。根據以色列媒體報導,該工程包括延長現有防波堤,建造次防波堤、碼頭、儲存及工作區,並進行疏浚。
上海國際港務(Shanghai International Port Group,SIPG)在2015年,獲得在以色列北部、美國海軍經常停靠的海法港(Haifa)25年的碼頭經營權,預計將在2021年開始。
上海國際港務在得標海法新港項目後,引起以色列內部官員與觀察家正反兩面的反應;有些人主張,讓上海國際港務涉入海法這一個在貿易與軍事上都有重要意義的海港,等同擴大北京當局在此區的戰略勢力與經貿影響,更甚者,這一發展很可能會讓北京當局方便監控美國海軍在海法港的活動,引起華府的緊張,衝擊以色列與美國的關係;一些熟知內情的人士私下表示,以國運輸部在做成此決定時,理應諮詢國安單位,若然,運輸部極有可能鑑於國安考量,而不會做成此決定。
但也有官員認為,中資其實早已在西方多國的海港、甚至三座美國港口進行活動;而且上海國際港務所控制的部分不及海法港的10%,也只會處理貨櫃方面的事宜,而不會涉入有關其他貨物、能源、或原油等的運輸事宜。再者,若中方真的想要竊取美方機密,大可以選擇其他效能較高的方式,何以要大費周章地透過參與港口競標來進行;更有以國官員表示,也許中資得標的部份原因,與中國在基礎建設上的高效率有關,且根據以色列法規,實際上會參與工程的人員,98%為以色列公民。故對這些人士而言,擔心中方會藉由控制海法港來進行監控等收集情資的工作,是只有在間諜片中才會發生的無稽之談。
不過,華府當局對於中國在類似的重大基礎工程上的投資,仍抱以高度的懷疑;一些報導便指出,美方的懷疑,已導致以色列政府重新評估一件海水淡化廠工程招標的事宜。
2019年,和記黃埔水務國際控股公司(Hutchison Water International),進入以色列一座海水淡化廠工程招標的最後階段。由於和記黃埔的母公司是總部位於香港的長江和記實業(CK Hutchison Holdings),因此其「中資企業」的身份,加上該海水淡化廠地近以色列的帕勒馬西姆(Palmachim)空軍基地以及一座核能研究設施,引起美國政府與以色列國防單位部分人士的戒心。針對國防單位的意見,負責這項工程招標的以色列能源部則回應道,和記黃埔實為一家以色列公司,其位於香港的母公司,只是間接地擁有和記黃埔,故該公司不算是中資企業。
5月26日,以色列媒體報導,以色列公司IDE Technologies在海水淡化廠競標中勝出;一般認為,這項結果很有可能是在美方的施壓下所造成的。
軍事
1998年,以色列與中國簽訂軍售合約,同意以色列售予中國其研發的費爾康預警機(Falcon/Phalcon early warning aircraft)。在簽訂此一合約後,中國政府支付了1億9000萬美金的頭期款。
儘管這項軍售合約引起了美國柯林頓(Bill Clinton)政府的戒心,但柯林頓總統當時身陷性醜聞,並受暱稱「中國門」的競選醜聞煩擾,並未立即做出反應。直到2000年,在柯林頓彈劾案未在國會過關後,美國政府遂能給予以對中軍售更多的注意力。
在柯林頓政府表達的關切下,時任以色列總理巴拉克(Ehud Barak)決定取消該軍售合約,除了向中方致歉以外,巴拉克也承諾以色列會向北京支付高額賠償;作為「補償」,美國則同意以色列將費爾康預警機轉售給印度。以色列最後連同歸還先前北京支付的1億9000萬美金的頭期款在內,共支付中國政府3億5000萬美金作為違約賠償。
以色列在這項軍售上的反悔,自然讓北京當局極為不悅,也重擊以中雙方在軍事上合作的光景。最後,雙方同意,加深彼此在經貿上的合作。不過,兩國仍花了大約五年的時間,才得以修補這項軍售毀約事件為雙邊關係所帶來的裂痕。
以中在軍售上的事宜,不只一次因為美國的施壓而作罷。2005年,以色列曾考慮為之前出售給中國的反雷達無人機進行升級,卻因美方的施壓再次無疾而終(註3)。
企業投資
中資近年來在以色列進行了許多投資。其中一個相對比較著名的例子,是2014年,隸屬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光明食品(Bright Food)買下以色列最大食品製造商Tnuva的56%控股權;Tnuva在以色列的奶製品市場擁有高達七成的市佔率;目前,光明食品擁有Tunva的77%控股權。
另一個類似的例子,則是以色列的安道麥農業解決方案(Adama Agricultural Solutions)於2017年,與中國湖北沙隆達(Hubei Sanonda)合併成功,並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少關於這項合併案的報導中都指出,在農業收入受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影響下,像是安道麥這樣的農用化學品公司的合併,在國際間並不罕見。
此外,中資也進駐以色列的科技產業。統計顯示,2014年到2019年間,中國在以色列科技業的直接投資總額高達15億美金,遍及300家科技公司。
儘管有不少業界人士與學者看好中資進駐以色列,仍有不少人對此感到擔憂,甚至表達抗議,特別是利益明顯受到擠壓的團體。今(2020)年5月初,以色列營建協會(Israel Builders Association)也針對國內中資林立的現象,上訴到以色列最高法院。
營建協會指出,在以色列的一百多家中資企業,多隸屬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State-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 Council,SASAC)以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Shanghai Municipal State-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Commission,Shanghai SASAC),憑藉其資產優勢,中資已經在以色列多項公共建設中得標(註4),並獲得像是前文提到的Tnuva食品公司控股權。以色列營建協會主張,這些中資企業應該被視為一個集團,並受以色列反壟斷法的規範。
中國:以色列的潛在盟友或威脅
以色列在國防與外交上的特殊處境,讓該國領袖儘可能地多方拓展外交與經貿關係。中國這樣一個「遠東」大國,對不少以色列政壇領袖與各界菁英來說,自然是提供了外交、經貿等各方面的契機。
比如,在科技領域,不少以色列菁英就指出,中國提供資金、以色列提供技術,可謂是理想的夢幻組合。這樣的論點,在前文提到的各種產業上,某種程度上也都算適用。
就軍售上來說,基於歷史因素,以色列相對積極發展本土軍事工業,以減低對外國軍火供應商的依賴。但是該國相對發達的軍事工業卻因為外交現實,在出口上面臨不少限制;自建國以來便與以色列有著緊張關係的眾多中東鄰國,自然不會向以色列進行軍購;中東地區以外一些較親以色列鄰國的國家,也不會是該國軍事工業出口的市場;以色列軍事工業也因此發展出透過在他國建立子公司、或拓展市場等方式,來刺激其出口。像是中國及俄羅斯這類大國,儘管被美方視為潛在威脅,但從以色列軍事工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卻是相當可觀的市場。
不論是直接牽涉國安的軍售、或基礎工程及民間企業的投資,中資在以色列引起爭議的根本癥結點,在於以色列內部有官員或學界人士,不信任中國政權。一旦牽涉到敏感的重大基礎建設、軍事、投資等領域上,這些人看到中國在以色列、甚至全球「擴展版圖」,自然會提出警告,認為中國政府甚至中資企業「不懷好意」,必須小心防備。
更有些人從文化、人權等角度,質疑中國政權的「野心」。這部分以色列內部所爭論的議題,與全球多地類似,包括在各大學開設的孔子學院、以及中國將法輪功列為邪教的作法。
最後,以色列與美國緊密的關係,也造成以國政府有關單位在與中國往來時,必須步步為營的狀況。
針對華府當局對中資的擔憂,以色列也於2019年成立一個「批准戰略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for Approving Strategic Investments),名義上該委員會將負責審查所有外資在以色列涉及國防安全方面的投資,但一般認為,該委員會的設立,是針對中資是否構成國防安全上的疑慮,所做出的回應。
不過,就如同以中關係專家魏凱麗(Carice Witte)所指出的,在這個「三角關係中」,以色列並非唯一一個在關係緊張兩方的盟友間,試圖進行平衡的國家;事實上,中國是世上少數和以色列及多數阿拉伯國家都維持適度良好關係的國家;中國與以色列的死對頭伊朗、及與以色列關係緊張的鄰國敘利亞,都維持相對密切的關係。從這樣的角度分析,以色列與中國領袖或許都有不言而喻的默契,知道彼此都在多重的關係中試圖達到某種平衡。
儘管雙方在某些相對敏感的議題如軍售上,確實有不可越過的界線及限制,但也許在經貿等其他方面,兩國仍可以試圖找出一條讓彼此都獲利、卻又不過度傷及其他盟友關係的道路。
註釋
- 註1:據了解,杜偉的職缺將暫時由中國大使館公使銜參贊戴玉明接任。
- 註2:當時,PMEC在兩項招標中得標,分別是阿什杜德港及下文提及的海法港,只是根據規定,PMEC只能在兩個得標項目中,擇一進行,而不能兩項通吃。
- 註3:由於此事件可說是以中軍售第二次因為美國的反對而中止,在2005年的事件後,美國便與以色列簽訂一份有關以色列軍售的諒解備忘錄。
- 註4:來自中國的勞務工人,也在以色列的建築工程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參考資料
- Boyel, Michael J. 2020. The Drone Age: How Drone Technology Will Change War and Pea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Ehrlich, M. Avrum (ed.). 2010. The Jewish-Chinese Nexus: A Meeting of Civilizations. Routledge.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