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20/5/dzsxpfue63fm879vdqt1lnb2nldwt3.jpg?auto=compress&h=648&q=80&w=1080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學台語不如學英語?澄清三點社會大眾對「台語復興」常見的質疑

by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社會大眾中有部分對台語復興運動多半抱著質疑的態度,而這樣的態度會導致台灣人對於推行這項本土語言運動的不團結,也是現今台語發展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只要能互相理性溝通,合理的消除質疑,就能逐漸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和了解。

文:張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112級)

本文開頭先做觀念澄清以免誤解:文章中所介紹和使用的「台語」這個名詞,是屬於狹義的台語(廣義台語乃是台灣這片土地上的各種語言),也就是一般大眾觀念中的台灣閩南語或福佬話,多半來自清國領台時期清國沿海福建省移民所使用的語言,而「台語」這個名詞的出現,則是在日治時期。

台語發展困境之歷史概述

進入本文主題,台灣本土語言之一的台語現今之所以成為弱勢語言的原因十分的多,不管是先前歷史的種種因素還是現今台灣人使用華語的普及化和教育體制中本土語言課程的不足。但最關鍵的因素(也是現今台語成為弱勢語言的共同問題來源)在於國民黨政府於二次大戰後統治台灣時所推行的「國語政策」(1946­-1980年代),打壓本土語言並推行中華民國官話「北京話」的教育,也就是現在的華語,其目的在於鞏固中華民國國民黨黨國政府的統治權,運用語言的統一和對本土語言的打壓來塑造單一民族(都是中國人)的統一形象和消除本土語言背後代表的本土意識(台灣獨立意識)。

而在這個黨國體制白色恐怖的時代,是台語發展史上的黑暗時期,台灣大多數以台語為母語使用者的人士被禁止說自己所熟悉的語言,而在學校的學生也被禁止講台語,黨國政府指導學校運用學生彼此監督對方有無台語之使用和處罰講台語的學生,如掛狗牌、跑操場、罰站等等,用以羞辱使用台語之學童心靈和淺移默化改變其對台語的心態。而在國語運動期間,黨國政府不斷塑造「北京官話」(華語)是高級的,而「台語」是劣等且低級的形象,不斷的對台灣人民洗腦,讓說台語的人有自卑感而迫於社會壓力下甚至連到家中也不敢使用。

因此這個時代的台語使用者,僅有少數接觸和使用台語的機會,例如私下在家中或私人聚會中使用台語,透過地下電台來收聽台語廣播,總而言之,台語的使用量在這個國語政策推行和實施下,大幅度的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北京官話」(華語)。

而1987年解嚴後到現今,由於長時間的使用斷層,我們對台語這個語言的復興就好像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重新回顧希臘古典時代,找尋自己因中世紀基督教會對社會的控制所失去的文化水平一般。我們現在必須透過日治時期、清國領台時期的古台語文獻中(台語古漢字、台語各式羅馬字拼音),找尋現今台語已失去的各種元素。而台語的復興最近十年的發展有朝好的方向邁進,各台語學界對社會大眾的推廣和教育,以及傳播媒體增加台語的曝光度,最大的里程碑便是2019年公視台語台的成立。

然而台語的復興速度速度似乎比不上它的流失速度,包含台語教育體制的不完善、正統台語(無受到華語化的台語)使用者逐漸離世、華語的普及化、社會大眾的質疑或某社會特定群體的反對和阻撓。

https://image6.thenewslens.com/2019/6/lknd65y7k0alupt0jpe6k0l7xr6bra.JPG?auto=compress&q=80&w=1080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 TJ Ting

社會中,存在著對「台語復興」的質疑

台灣社會大眾中有部分對台語復興運動多半抱著質疑的態度,而這樣的態度會導致台灣人對於推行這項本土語言運動的不團結,也是現今台語發展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但這項因素相對於其他卻也是我們少數的可控因素(只要能互相理性溝通,合理的消除質疑)。因此以下要提出幾項常見的質疑,並對質疑提出澄清:

1. 為何只復興台語?那客語、原住民語呢?

台語其實相對於其他兩種語言,其正式復興運動的展開反而來的較晚。就以指標性的電視台之成立來說,客家電視台成立於2003年,原住民族電視台成立於2005年,而台灣本土語言中使用人口最多的台語,其成立正式的台語電視台已經是2019年,可謂是非常的晚,要注意,台語是「最多」人使用的本土語言,但卻是「最晚」成立正式電視台的。而台語相對於其他兩種本土語言,是我們台灣人能夠在有限的資源下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復興,原因在於:

  1. 使用台語的人士現今還大量存在在社會中,可以透過訪談和提問來探得大量和台語有關的使用方法和慣例口語,且擁有一定基數可以佐證。
  2. 台灣檔案歷史檔案中台語文的文獻也有一定的數量(使用人口最多,紀錄也最多),包含了古台語漢字和教會羅馬字拼音的史料,甚至是日文的史料,可以使台語研究更加的擁有歷史資料和證據。

在這邊澄清,本文並不是要排斥原住民語和客語的復興和研究,更不是福佬沙文主義論,而只是想論述台語復興運動相對於其他兩種語言,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和程度來進行復興。更何況,台語是屬於使用人口最為多數的本土語言,

2. 台語在歷史上是種強勢語言,那是否也有壓迫其他族群語言之嫌?

事實上,並沒有發生使用台語的族群去主動壓迫台灣其他族群使用其母語的現象,反而台灣其他族群(客家人、原住民族)會因為溝通和貿易需求去主動的學習台語(福佬話,清領時期台語之稱)。

例如在清領時期,如果客家人要和原住民族溝通貿易但雙方都不懂得對方語言,就會以福佬話(以福佬話為稱呼較符合歷史情境)溝通,因此台語在先前台灣歷史上是屬於一種共通語言。概念類似於我們現代人會主動學習英語,不只是要和英語母語者溝通,更可以和其他不同語言使用者(如日本人、德國人等)以這種共通語言英語來溝通,使我們生活和他國人民的交流更加方便。

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19/1/v40gdmlqt6eb7s1hnaywi6petokc9p.jpg?auto=compress&q=80&w=1080
Photo Credit: 中央社

3. 復興台語的社會成本太高,為何不把時間花在英語教育(雙語教育制度)?

現代因為全球化的因素,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國家文化都逐漸被歐美等強勢文化所同化稀釋,其中也包含國家本土語言學習的式微(而台灣特別嚴重),這是一種對於自我文化的失根,國家發展到最後就會失去自我的文化和獨特性,便會在文化上找不到「自我的定位」。

這種「自我的定位」卻正是一個國家和其他國家做出區別的方式(認識自己,是為了和他人做出區別),如果對國家失去文化的自我獨特定位,那接下來國家從政府到人民就會產生對於自我的認同危機,進而產生社會的爭端和混亂。

因此,英語是屬於一種強勢的國際共通語,在台灣發展良好目前不會沒有凋零的危機,學習資源也充足;台語卻是一種弱勢的本土語言,正在凋零,正式的學習資源不足,但台語卻是能夠讓台灣人強烈的找尋自我定位的一種語言(也包含客語、原住民語、抑或台灣腔華語等),是能夠認識自我文化的其中一種方式,藉此和他國做出區別並展現台灣的獨立性(如和中國區別)。

因而,在現今這個高度國際化和全球化的時代,鞏固自己的本土語言文化避免失根已經來的比國際化重要許多了,這足以解釋為何必須把資源化花在對弱勢本土語言台語的復興教育上,而不是強勢國際語言英語教育的再加強和提升。

台語困境的解決之道

台灣必須多加培育本土語言師資,運用行政資源於大學部多家設立專科系所,並在資源許可時在台灣的教育制度上增加更為專業和完整的本土語言教育,在進一步納入國家升學考試(如愛爾蘭),逐步完成本土語言教語的完整性。

此外,也該於國家教育中獨立設科別分流學生,如設台語科、客語科、原住民族語科等等、並根據學生的自我意願或其族群作為分流標準,如要同時修兩科目或以上的學生則需要本土語言成績(如期末成績至少要在前50%)達標才可以同時修兩科或以上,並於國家考試時自選母語考科,

不管是華語、台語、還是客家語抑或原住民語,都要正視彼此存在於台灣這塊土地的事實。

例如,台語本土語言等支持者會對於華語存在著負面的態度,認為其是壓迫台語或其他本土語言的強勢語言,但是華語也是屬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確切存在的語言,雖然華語變為台灣主要的語言方式和手段在歷史上是屬於不正當和不正義的,但是不能否認華語現今已是屬於台灣新一代年輕人的主要母語的事實。

https://image2.thenewslens.com/2020/2/qqlhpn4ku9ij4chbjj2oesbkaywvv6.jpeg?auto=compress&q=80&w=1080
Photo Credit: 中央社

而華語本位主義的支持者,必須也要正視台語是屬於台灣的本土特色語言,不必要將其當成中國閩南語來看待,雖然台語的根源於歷史事實上確實是由中國福建省移民所帶來的語言,但經過長久的時間發展和歷史因素,已經融合了台灣島上的其他語言的元素,如日語(番茄、便當)、原住民平埔族語(牽手),所以已經是一個獨立發展的語言,所以台語和中國閩南語,是如同美語和英語的獨立關係。

台語發展的支持者和執行者,在推行台語復興的同時,必須和其他本土語言一起共同發展和努力(如立法時、或行政資源的共享),不可以只在乎台語的發展而不顧他種本土語言的發展權力,否則容易被他人冠上有「福佬沙文主義」之嫌。

台灣本來就是屬於一個多民族和多語言的國家,只是因為歷史因素導致華語成為強勢語言,如果要復興本土語言,必須各個語言都要有公平的資源和發展,而現在台語的復興相對於其他本土語言就是處於一個不公平的狀態,不僅資源不足(人力、行政資源),也因剛開始復興發展而遭遇到許多挑戰,所以需要社會大眾的支持和了解。

台語這一個本土語言,雖然曾經是個強勢本土語言,但因為過去黨國時代國語政策的關係,如今已經成為一個弱勢的語言,且相對於其他本土語言,其資源目前是屬於較缺乏的,除了需要政府機關行政資源,更需要社會大眾的了解和支持,因為民意往往是可以影響政府機關政策決定的方向。而台灣人民在這一個台灣主體意識逐漸普遍形成的時代,更需要一個屬於台灣的本土語言來代表自己的文化內涵,而台語則是一個最能強烈呈現台灣意識的語言。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