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后,“悬崖村”主播的去与留_直播
如果说钢梯连接了“悬崖村”村民山上山下的生活,网络直播则为他们搭建了与外界沟通的特殊渠道。
△ 2016年5月12日,“悬崖村”村民坐在玉米秆上搜寻手机信号,村里没有发射塔,全靠山下发射的微弱信号接收手机短信和打电话。
△ 2020年5月3日,“悬崖村”村民吉克木果在家里请同村人吃饭,同时有5台手机直播聚餐。村里共有十几个网络主播,年龄在20岁到30岁之间,各自粉丝从几千到近百万不等。“ 悬崖村”钢梯修通之后,用电并入国家电网,光纤接入每家每户,“悬崖村”迈入了现代化信息时代。
从看不懂网友评论,到可以用普通话和大家流利沟通;从因为打赏收益较日常劳作高而开始直播,到各尽所能抱团推广彝族文化;从只能短期改善生活,到循着网络学会种植技术,多了一个安身立命的本事……2017年夏天,通入“悬崖村”的互联网为村民们打开了另一个世界,也给“悬崖村”带来了奇妙的变化。
2020年夏天,“悬崖村”84户精准扶贫户迁往县城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村里的网络主播走了大半。对于出村和留村的主播们来说,是否继续直播、如何继续直播,是萦绕在他们心头的共同困惑。
“和外界只隔了一块屏幕的距离”
最初村里人看到村里的年轻人举着自拍杆,自顾自地对着屏幕大呼小叫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像个疯子”。
△ 2020年5月10日,“悬崖村”网红主播“憨憨渣男”(左)在田地上直播,朋友拉几(右)上前助阵。
“他们整天对着镜头,哪有那么多可说的?”莫色达体说。当主播把镜头对准大家的时候,村民们都很紧张,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如今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面对镜头都能简单聊上几句”。
现在走进“悬崖村”,从钢梯到村道,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年轻人在举着自拍杆直播,有的在梯子上,有的在田间地头,有的在家里,有的甚至串门到邻近的村子里。
有的年轻人通过网络直播,被网友要去微信,直接收到微信转账,用以添置洗衣机、电冰箱、电饭煲等电器。吉克九里收到网友7000元捐款,买来了一大一小两匹马,尔布收到3万元指定让他买一辆二手车做营运生意的打赏。
△ 2020年5月3日,“悬崖村”村民吉克拉者在做直播。她通过直播获得网友帮助,自己患有唇腭裂的孩子近期被网友接到成都进行手术。
除了“短期效益”可观的直播,“悬崖村”的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走进一个新世界。“悬崖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告诉记者,乡里扶持村民参与种植业扶贫项目——种中药三七,村民莫色尔体和合作社的伙伴通过网络在三七种植经验丰富的云南找到了师傅,又在网上学习了新的大棚和滴灌种植技术。
帕查有格说,路通了,开始直播后,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跟外界的接触也越来越多。
“‘悬崖村’从过去没有网络信号,到现在的网络直播盛行,如今,实际上跟外界只是隔着一个手机屏幕的距离。”
“直播疯子”拉几
“悬崖村”主播拉几的背篓里有一个五万毫安的充电宝,无论拉几这一天做什么,他的直播从不停止。从早上八点到晚上七点,拉几平均每天直播十小时以上。
22岁的拉几是今年4月初开通自媒体直播的,现在有6万多粉丝。拉几说,过去一直没有发现这么好的一个平台,还能够带来不少的帮助。
△ 2020年5月10日,拉几在自家土豆地里直播,和网友欢乐互动。他说,在网上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这让他很开心。
4月30日8时许,雨后的“悬崖村”雾气腾腾,拉几推开木门,把装好手机的自拍杆伸出去,宛如仙境的景观通过手机屏幕连接到外界,他用一贯夸张的声音喊道:“家人们,看,我们的‘悬崖村’风景多美!家人们,没有关注主播的赶紧加关注,主播‘悬崖村熊二’会每天和你分享不一样的生活!”
△ 2020年4月30日,雨后,推开拉几家的木门,眼前的“悬崖村”被腾起的雾气笼罩,这是拉几经常直播的风景。
各种赞叹和点赞在屏幕上滚动不止,一些人送上打赏,拉几表情夸张地连连感谢,兴奋中,一天生活就此开启。
接着他背起背篓,和照顾女儿的妻子打了声招呼,然后对着手机继续直播。他一边走一边介绍身边田地里的玉米苗、花椒树、橘子树等,并对网友的提问一一作答。
拉几这天下山是为了接几个通过直播预约到访的成都游客,从5月1日到4日,每天都有人预约来探访“悬崖村”,并住在他家,每次他都会去山下接客人上山。
△ 2020年4月29日,几个游客来到拉几家,他们是通过拉几的直播联络到访的。“悬崖村”每年吸引大约10万游客,很多游客是直接通过直播联络而来,其中不乏专门来帮助悬崖村困难家庭的爱心人士。
△ 2020年4月30日,一个来自吉林的“网红”探访“悬崖村”,拉几成为外来“网红”的直播对象。
爬钢梯的过程中,拉几非常熟练地介绍着钢梯的过去和现在,以及自己曾经的体验。
△ 2016年5月14日,在3名家长的保护下,“悬崖村”的15个孩子从山下的勒尔小学出发,爬17段藤梯回家。“悬崖村”因为进村道路艰险,过去几乎没有人到访,一度处于与外界近乎隔绝的状态。
△ 2016年11月19日,孩子们攀登最后两段垂直高度一百多米的钢梯,过去的藤梯几乎和崖壁垂直,现在的钢梯倾斜角度在60度左右,行走方便很多,也安全多了。
△ 2020年4月28日,拉几上山休息时,通过直播介绍钢梯的故事,村里路过的老人习以为常。
△ 2020年4月28日,拉几在上山途中遇到几个下山的游客在路边休息,他趁机介绍自己的自媒体名称,吸纳他们做自己的粉丝。他说:“来看我的直播,我每天都会介绍“悬崖村”,你们可以随时通过我的直播了解更多村里的故事。”
△ 2020年4月28日,拉几在前往“悬崖村”路上的休息平台上,向网友介绍悬崖村。
一些网友看到拉几边攀爬钢梯边直播很感动,有的当场打赏给拉几家里添置东西,比如小猪娃、板凳、桌子等。一个多月前,还有一个豪气的网友打赏让他买了一台洗衣机,当然从购买到使用,拉几全程直播,让粉丝一起感受他和妻子第一次使用洗衣机的快乐。
除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拉几还把直播的视线转向全村,比如谁家结婚办喜事,谁家有困难,拉几都会通过直播平台与粉丝分享。
△ 2020年5月2日,村里的孩子在拉几门前的院子玩耍。拉几经常组织孩子们举办小活动,与网友互动,给孩子们带来了不少帮助,门前的小院也成了孩子们聚集的地方。
通过网络直播,有些人看到“悬崖村”的村民生活如此艰苦,但又这么努力,就会给拉几“刷”一些礼物,拉几会把一半的打赏分给村里生活更为困难,下不了山,买不了生活用品的孤寡老人。拉几说,我们都有变老的那一天,帮助他们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 2020年4月29日,拉几在家里召集了村里的小朋友,和网友互动。拉几说,让小朋友参与到直播中,会有很多限制。但因为一些网友希望能够通过屏幕看到受捐助的孩子,所以他会在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把孩子召集到一起和网友互动,让孩子们自己向爱心人士表达感谢。
△ 2020年5月1日,拉几把爱心人士捐赠的文具、鞋等物资发给孩子们,他把发放过程进行直播,他说这样做是为了让爱心人士更放心。
△ 2020年5月2日,拉几走访需要帮助的家庭,把老人和孩子们的现状介绍给网友。
在拉几的影响下,妻子小花也开通了自媒体直播,现在有几千个粉丝。拉几说,小花的号相当于自己的小号,有的时候自己的账号不小心违规被关“小黑屋”,就会用小花的号来继续做直播。
△ 2020年4月29日,拉几直播做饭,妻子小花也会走到屏幕前和网友互动。
△ 2020年4月29日,小花和观看直播的网友互动。在拉几直播的时候,小花会在拉几需要走开处理家务事的时候顶上一阵子,但总有人问一些过分的问题,让她有些不适。
△ 2020年4月29日,拉几开着直播下山采购后,小花在家里照顾女儿。小花说,去年拉几去邻县美姑县工地打工,她拖着怀孕一个月的身子去娘家背女儿回家,小花说,那天天气也热,肚子疼,背孩子上山的当晚就流产了,自己还一个人在家带着孩子,下山又下不去,自己买了一斤蜂蜜当药喝,那天她特别后悔嫁到“悬崖村”。
小花说,虽然他们每天的直播生活看着挺热闹,但是对他们来讲,还是希望走出大山,住进城市,让孩子读书接受更好的教育,有病也能够及时得到医治。
但因为拉几和父母分家后户口簿上没有办理分户手续,而且他继承了父母山上的住房,所以这次易地搬迁家里分到的100平方米的住房并没有他的份。
△ 2020年4月29日傍晚,同村的达体抽了新房,拉几暂停了直播,来帮忙杀猪。
△ 2020年5月13日,拉几跟随搬迁的“悬崖村”精准扶贫户到县城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直播。新房与悬崖村居住条件的差异,令拉几震惊,他说自己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想搬家。
拉几在5月12日到14日的“悬崖村”搬迁期间,一直开着自媒体直播,从“悬崖村”到县城新居,他在直播过程中,得到粉丝们的很多点赞。拉几说,直播中特别令他酸楚的是,当粉丝们问他的房子在哪里,他只能说,这次没有,下次会有的。
直播,能一直播吗?
困扰拉几的不仅有房子问题,还有依靠网络直播生活能持续多久的问题,这也是搬迁出村的主播们所困惑的。他们没有才艺,直播风景和生活久了,网友们也会看腻的,粉丝的活跃度也会逐步降低。
△ 2020年5月3日,特土社,几个主播在村广场直播介绍即将搬迁的村子现状。
△ 2020年5月3日,吉克木果和吉克拉者在一起直播,他们主要是介绍村里搬迁前的现状,与网友分享即将搬离的喜悦。
5月19日,搬迁出村的20岁“悬崖村”主播“憨憨渣男”说,除了12号搬迁当天一直通过自媒体直播外,已经有一周没开过直播了,感觉自己住上了新房后,观众也不稀罕关注了。他说,不确定自己以后还会不会再开直播,现在的首要任务是收拾好房子,然后去找一份工作。
留守“悬崖村”的主播拉几说,村里的人虽然少了,但“天梯”还在,城里人还愿意来体验“忆苦思甜”。另外,“悬崖村”也要开始启动旅游开发了,再想想新的直播思路,还能坚持下去。
△ 2020年5月13日,拉几背着孩子在村里继续直播,他说,虽然村里大部分人都搬走了,但他不会停下直播,他要一直播到自己离开大山的那一天。
摄影并文 新京报记者陈杰 编辑 陈婉婷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