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20/4/dd4hmytr33ioey9vb9ocvc73v806xz.jpg?auto=compress&h=648&q=80&w=1080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你是你,笨蛋是笨蛋》:為什麼日本人這麼容易在意、配合身邊的人?

by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像日本這樣「我應該配合一下隔壁那位……」之類的想法,在國外幾乎不可能存在。美國人對於子女教育抱持的態度,始終都是希望孩子「走一條和其他人不同的路」。

文:西村博之

在日本,因為很多人對自己沒信心,所以總是很在意身旁的人怎麼看自己。

和其他國家的人民相比,日本人經常會拿「身邊的人」來和「自己」做比較。

我認為這種「和他人的競爭」,會進一步發展為「如何花錢的競賽」。

同儕壓力分成兩種

日本人基本上是黑髮、黃皮膚,眼珠顏色和身高等外表並沒有太大差異。因此大家才會把錢投入在衣服等「一眼就可以和他人做出區別的地方」。因為這麼做,才能表現出自己的個性。

換做是在擁有眾多移民的美國,因為每個人的眼珠、皮膚和頭髮顏色都不一樣,所以美國人不需要用服裝來區別自己和他人。

我之前因出於好玩,把日本女子大學生的團體照拿給某些外國人看,他們覺得照片中有意思的地方有以下兩點:

翻開女性時尚雜誌來看更容易明白。女性跟隨「流行」的腳步,逐步往特定方向靠攏。當某個流行退燒後,她們又會把錢花在新的風潮上,如此這般進入永無止盡的迴圈。

為了能讓自己持續待在圈內,錢對女性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從外國人的眼光來看,日本人承受著巨大的同儕壓力。同儕壓力不只可見於「意識層面」,於「外在層面」則更是根深柢固。

舉例來說,喜歡哥德蘿莉塔(Gothic Lolita)或龐克風格穿搭的人,整體來看屬於少數派。

多數派是身穿輿論認為時尚服飾、屬於落在平均值上的人。而在多數派之外,經常被看做怪咖的人,則屬於少數派。依我之見,這種分法是相當具有日本特色的現象。

在美國或法國,社會基本上由各色人種和民族所構成,因此社會中並不存在所謂的「主流文化」。

因此也沒有像日本這樣,出現大家一窩蜂去做相同事情的現象。

日本大學生普遍有閱讀《CanCam》、《JJ》這類女性時尚雜誌的風潮,而在其他國家則沒有類似的雜誌文化。國外的大學生一般多是穿著廉價T恤和牛仔褲。比較重視穿搭,例如運動型的人,則是會為自己配上一頂帽子、留個馬尾之類的裝扮。

像日本這樣「我應該配合一下隔壁那位……」之類的想法,在國外幾乎不可能存在。美國人對於子女教育抱持的態度,始終都是希望孩子「走一條和其他人不同的路」。

我認為這或許和美國西部拓荒時代的價值觀,至今仍深植於人民心中有關。去到一個人跡未至的地方,在那裡打造自己的家園,進而發展成村落和城市。

美國這個國家,不會去模仿或和誰走到相同的地方。他們要前往無人之地,在那裡樹立自己的旗幟,然後進行開發。

不和他人的距離過於接近

此外,我認為日本獨特的同儕壓力,源自於「過高的人口密度」。

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一旦太靠近,就會過分在意身邊的其他人,很容易搜出像是那人之前做過什麼事之類,關於個人顏面的事。

美國因為人口眾多加上國土遼闊,只要跨過一個州,還管得著是誰的事嗎?美國可以說從基本上就是一個不容易感知到「身邊人」的環境。在這樣的社會中,就算是曾歷經失敗的人,只要換個環境,立刻可以圖謀東山再起。

但如果在日本,某個人要是被認定為是什麼之後,他的經歷就會攤在人前。如此一來,過去一次失敗的經驗,可能就會讓他陷入永無翻身之地的絕境。

正因如此,日本人為了避免再度犯錯,會投入大量心力去完成一件事。

以上就是我對於日本人為什麼會有「過度在意……」這種性格的原因分析。

相關書摘 ▶《你是你,笨蛋是笨蛋》:在網路講垃圾話的人,總喜歡高舉正義的大旗

書籍介紹

《你是你,笨蛋是笨蛋:不讓身邊煩人豬頭搞到內心焦躁,更能專注提高自我價值的「最強心理手段」》,方言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西村博之
譯者:林巍翰

深受日本留言板鄉民膜拜的網路達人西村博之,總是能以「神回應」網路無數攻擊,大家都認為他內心堅強,才能若無其事地面對狂亂砲火。但其實如西村博之自己所說,他堅持「我是我,笨蛋是笨蛋」概念,掌控好心理狀態而不受壞心情干擾,每天都把力氣與專注力放在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上。

如今他將自己多年在網路上獲得極大迴響的經驗,包括溝通技巧、職場技能、心理技術、理財訣竅等,統整出一套最強「人際生存之道」,將能引導你輕鬆自在做「真正自己」,全方面「提高自我價值」。

https://image6.thenewslens.com/2020/5/e7hmp2tfiynawe96lakbo6wsv7oqjj.jpg?auto=compress&q=80&w=1080
Photo Credit: 方言文化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