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晉三宣布:日本全境25日解除「緊急事態」,但不等於恢復疫前生活
by TNL 編輯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本政府從4月7日公布「緊急事態宣言」後,於今日5月25日「全境解禁」,實施長度約1個半月。不過「緊急事態宣言」全面解除後,也不代表全日本瞬間就能恢復疫情前的正常生活。 |
(中央社)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今(25)日宣布解除東京都、神奈川縣、埼玉縣、千葉縣及北海道5都道縣「緊急事態宣言」,至此日本已「全境解禁」,各地將分階段放寬「外出自肅」(避免外出)及「停業籲請」等生活限制。
日本過去幾個月受到「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簡稱武漢肺炎)疫情影響,4月7日及16日分2波公布「緊急事態宣言」,境內47個都道府縣都是實施對象,期限到5月31日止。
但由於疫情趨緩,日本政府已先分2波解除42府縣「緊急事態宣言」,到今日宣布解除東京都、千葉縣、神奈川縣、埼玉縣及北海道的「緊急事態宣言」後,確定「全境解禁」。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安倍談到全面解禁時說,他們判斷認為「全國都已達到極為嚴格的解禁標準」、「才不過一個半月時間,就幾乎平息這次的疫情流行,展現出日本的力量」。
他強調,從每固定人口的確診病例數及死亡病例數來看,日本在7大工業國(G7)可說是壓倒性的低。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截至24日零時,日本一共有1萬6375人確診武漢肺炎,820人死亡,比前日增加28名確診,12名死亡。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數據,G7其他國家的武漢肺炎確診人數,由高至低依序為:美國(164萬3499人)、英國(26萬0916人 )、義大利(22萬9858人 )、法國(18萬2709人)、德國(18萬338人)、加拿大(8萬6106人)
安倍說,截至目前為止對社會及經濟活動的嚴格限制,未來將逐步恢復,「下個月、下下個月要分階段地恢復生活」。
他也介紹日本職棒將在下個月開幕,暫時先打「無觀眾比賽」,之後再分階段增加觀眾;演唱會及各種活動可以從100人左右開始舉辦,再依疫情狀況逐漸增加到50%左右。
日本政府加碼經濟對策的第2次補正預算案,將於27日在內閣會議上通過。安倍說,加上第一次補正預算,總計規模超過200兆日圓,碰到這種百年一度的危機,日本政府會全力保護日本經濟。
根據厚生勞動省官網,「緊急事態宣言」對象都道府縣政府可以採取的措施都相同,一共有下列5項:
1、可籲請民眾配合避免不必要外出;2、可籲請相關設施所有人或管理人配合限制使用;3、可籲請民眾配合避免不必要及不緊急的跨都道府縣移動;4、可籲請民眾避免前往鬧區有服務人員接待的餐飲店等處所;5、可籲請為確保民眾生活及經濟不可或缺的業種,持續營業或運作。
日本政府公布「緊急事態宣言」後,針對感染風險高的學校、保育所及老人中心等,及多人群聚設施如百貨公司、飯店等場所,相關單位可以「籲請」甚至「命令」限制使用,但法律並無明訂罰則,業者就算不遵守也無法開罰。
不過,雖然「緊急事態宣言」並無強制力,但各級政府的「籲請」對大多數業者、團體、民眾仍有一定效力,例如日本職棒12支球團都配合延後開幕、東京迪士尼樂園等主題樂園也配合閉園,民眾也都盡可能待在家中不外出。
解除緊急事態,不等於就此能「全境趴趴走」
而「緊急事態宣言」全面解除後,也不代表全日本瞬間就能恢復疫情前的正常生活。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全面解除「緊急事態宣言」後,日本政府有意修正「基本因應方針」,有關籲請民眾避免外出部分,會評估每3週各地疫情狀況,分階段放寬各都道府縣限制。
配合「緊急事態宣言」全面解禁,日本政府今天也向諮詢委員會提出「基本因應方針」修正方案。未來為預防疫情擴散,基於讓民眾習慣「新生活方式」,及業者確實依據各業種指導方針防疫作為前提,日本社會將分階段提升社會經濟活動層級。
有關籲請民眾避免外出及業者避免舉辦活動的限制,甚至是籲請業者停業等措施,各都道府縣地方政府可以每3週做為1個週期,評估各自區域的疫情狀況及風險,分階段進行放寬。
另外,為預防疫情再度擴大,除了要做好維持醫療體系運作的萬全準備,也要強化病毒檢查體制。
也就是說,透過這些防疫措施,讓兼顧防疫與維持社會經濟活動能夠持續下去。
不過,「基本因應方針」也要求各地方政府,一旦又出現疫情擴散傾向時,應再度依據特別措施法籲請民眾避免外出、業者停業,也應預先思考判斷標準。
《日本經濟新聞》日前報導,日本政府已開始檢討分3階段放寬目前實施的入境管制措施,目前一個可能方案是先解禁商務人士及研究人員、其次是留學生,最後才是觀光客。
《共同社》報導,日本解除宣言是根據最近1週新增感染者,是否降到「每10萬人約0.5人感染」以下、醫療提供體制及檢測體制這3點作出的綜合判斷。本次5個都道縣,除了神奈川縣和北海道外,其他3個都縣已達此標準。
日本政府從4月7日公布「緊急事態宣言」後,於今日5月25日「全境解禁」,實施長度約1個半月。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黃筱歡
核稿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