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 代表委员谈上海“内外兼修”大文章
新华网上海5月24日电(记者何欣荣 郭敬丹 郑钧天 黄安琪)“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虽然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对于疫情之下的中国经济走向,用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直面挑战的行动路线图。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一头牵起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一头连着浩瀚太平洋,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占有十分特殊的位置。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也通过自己的视角畅谈上海如何做好“内外兼修”这篇大文章。
让消费投资相互促进、双轮驱动
谈到扩大内需,离不开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两道考题。上海既是全国消费能力最强的城市,也是最早出台地方版新基建方案的城市之一。如何把消费和投资两把火烧得更旺,代表委员看得深、想得远。
“今年五一期间,银联网络交易总金额突破1.57万亿元,日均0.31万亿元,与4月份日常周末相比增长了16%。”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联原董事长葛华勇说,银联联合地方政府及商业银行,在上海、武汉、南通等全国近80个城市(区)通过云闪付App发放消费券,促进消费回补、推动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以上海的“五五购物节”为例,10天销售额近千亿元。更重要的是,提振消费不是图一时红火、数据好看,而是把需求侧和供给侧更好连接起来,推动市场主体加快创新升级。
作为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今年4月份上汽集团国内零售量41.3万辆,同比增速转正。不过,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看到的是更长远的图景: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上汽在电动化和智能网联化方面的步伐还要进一步加快。他建议,上海在特定区域率先试点自动驾驶载人、载货的商业化应用。
为提振消费提供更多元的供给、更有力的支撑、更丰富的场景,是上海新一轮投资的重要方向。上海版新基建方案提出,未来三年要在5G、充电桩等领域投资约2700亿元。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说,上海在新基建领域大力投资的5G,其自身是一项产业,更将支撑其他产业联动发展,赋能在线新经济。
在邵志清看来,因疫情冲击异军突起的直播带货,“实际上是某种意义上的在线新经济,也是新基建推动的一门产业,给民众的消费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全球要素资源向上海集聚的趋势没有变
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严峻挑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作为中国的开放高地,一季度上海实到外资46.69亿美元,同比增长4.5%。其中3月份增长20.8%,呈现逆势上扬的态势。
“我们从多方面得到信息,不少国外企业提出要把生产经营业务搬到上海来,在上海增资扩产。全球资金、信息、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向上海集聚的趋势没有变。” 在两会现场,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分享了这一利好。
扩大开放不止步,陈鸣波建议,国家可以授权上海在特定区域内对外资开放,支持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试点突破电信增值业务的外资股比限制,研究在新片区设立跨境资产交易平台。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全国人大代表、浦东新区区长杭迎伟说,浦东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持续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高水平建设临港新片区,率先推进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他建议全国人大给予浦东新区更大的支持,适时授权浦东新区比照经济特区制定法规和规章。
扩大开放,不仅是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全国人大代表、奥盛集团董事长汤亮今年经历了一场全球战“疫”故事。位于土耳其的恰纳卡莱大桥,是连接欧亚大陆的桥梁,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疫情暴发后,外方客户对奥盛集团的项目推进能力产生了一些疑虑。
“关键时刻,奥盛的高管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用真实可靠的中国抗疫故事,主动回应外方关切,打消了他们的顾虑。”汤亮说,目前所有的缆索材料已运送到土耳其,工程准备工作一点没有脱期。
有政策支持、有制度护航、有空间保障
一手抓扩大内需,一手抓扩大开放。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上海不仅有明确的战略指引,更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和举措。
《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上海市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若干措施》、《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今年以来,上海连续出台多份政策文件,以极具含金量的“干货”措施,力图做实做好“内外兼修”的大文章。
两会前夕,位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正式揭牌,成为我国15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除了实施“一线放开、区内自由”等特殊政策,洋山特殊综保区对大数据的应用和智慧监管的探索,也代表着未来的制度创新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海关关长高融昆说,通过对大数据的应用,未来综保区的物理围网将逐步让位于电子围网。在此基础上,海关将探索逐步把新片区规划范围内、洋山特殊综保区外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或产业集群纳入管理视野,使其同步享受特殊综保区的税收政策和制度安排,让改革红利从“区内”释放到“区外”。
除了政策、制度这些软环境,在实打实的土地和空间保障上,上海各区也做好了准备、铆足了干劲。
“去年8月份挂牌以来,我们始终保持'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干劲,力争跑出加速度、干出显示度。”全国人大代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说。
在朱芝松看来,临港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就要加快引进和布局能够填补空白、产业生态带动能力强的项目。欲高质量“引凤”,需高标准“筑巢”,东方芯港、生命蓝湾、大飞机园……朱芝松一口气点了临港正在建设的一批特色园区品牌。
都说上海寸土寸金,其实好项目在上海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全国人大代表、普陀区委书记曹立强表示,普陀将对大项目、好项目紧盯不放,打好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和中以(上海)创新园两大王牌,抓牢新基建机遇,打通5G“高速公路”,推动新经济在普陀实现特色发展、集聚发展、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