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20/5/7wttduqg3fjl231f7um9af3n14qank.JPG?auto=compress&h=648&q=80&w=1080
緬甸有許多IDP營,圖中營區在若開邦首府實兌(Sittwe)。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讓被迫移居者有宜居之處:除了漂泊他鄉的難民,緬甸還有45萬名「國內流離失所者」

by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有5080萬名國內流離失所者,緬甸共有45萬7000名,他們主要是因為政治和族群衝突導致的暴力事件而離開家園。

緬甸若開邦(Rakhine)暴力衝突不斷,除了使得羅興亞人成為逃到鄰國孟加拉,或經由海路鋌而走險的難民,另有一群人雖然選擇留在國內,卻仍無法返家的人們,他們的安置也成為問題。

伊洛瓦底》22日報導,邊境事務部副部長Than Htut少將表示,若開邦Kyaukphyu地區,為羅興亞穆斯林而建的國內流離失所者 (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IDP)營區,將會遷移到新址,並給予正式的基礎設施,預計將花費約20億緬元(約4289萬新台幣)。

根據瑞士的國內流離失所者監測中心(IDMC)數據,截至2019年底,全球有5080萬名國內流離失所者,緬甸共有45萬7000名,他們主要是因為政治和族群衝突導致的暴力事件而離開家園。2019年,緬甸多了8萬名國內流離失所者,是因為軍方和民間武裝組織若開軍(Arakan Army)在若開邦和欽邦( Chin)的爭鬥升溫。

不同於被迫離開國家且難以歸返的難民(refugee),根據聯合國定義,國內流離失所者是指被迫離開家園,但沒有越過國境的人或團體,尤指受到武裝衝突、暴力事件、人權侵害或自然與人為災害影響者。此外,國內流離失所者是一個描述性的語彙,目前他們在國際法上並沒有享有法律地位。IDMC指出目前可以幫助他們回家(return)、提供避難所使其就地整合(local integration)、幫助他們搬遷(relocation)的三種方針。

緬甸聯合政府根據若開邦政府提供的估計,批准了從總統緊急基金支出這筆金錢,用以遷移Kyauktalone營,而國會也在21日表決通過。Than Htut表示,「若開邦政府將會為此次遷址負責。」他說明,新營址將選在鄰近地區,並建造363棟房屋、學校、沖水廁所、倉庫和礫石路(gravel road),並裝設自來水和電力設施。此外,政府也將補償營區新址的地主。

Kyauktalone營為穆斯林所設,若開邦從2012年起,因為佛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種族、宗教分歧而陸續發生暴力事件。來自的Kyauktalone下議院議員U Ba Shein 指出,目前約有1000人在該營避難。

這個關閉穆斯林IDP營並遷址重建的計畫,是國家政策的一部分,2018年起由社會福利和救濟安置部所實施,旨在重新安置國內流離失所者並關閉暫時性的IDP營。

「營區太像雞舍」

雖有政府建造的營區,但國內流離失所者們居住的意願卻不太高,原因是他們仍然渴望住在鄰近家園的地方。《緬甸時報》14日報導,U Ba Shein 指出,若開邦政府花了18億緬元,在邦內6個城鎮分別的建好的7個IDP營,每個營區預計容納800人,但目前還是空的,「國內流離失所者不想住是因為離他們原來的村莊太遠了,他們也會擔心失去牲畜和莊稼,他們偏好自己建的、離自家村莊較近的營區」

另一名議員U Hla Thein Aung則指出居住環境的問題,有一些房子是鐵皮建的,「若開邦長年炎熱,沒有人想住在那裡。」一位住在若開邦布帝洞( Buthidaung)國家建造的IDP營居民說,「營區太像雞舍,沒人想待在那裡。」

ElevenMyanmar》報導,根據非政府組織若開民族代表大會(REC)4月30日聲明,若開邦有16萬4000名國內流離失所者,散落在超過150個 IDP營中。隨著雨季的到來,他們也面臨困難,來自Yathadaung營的Soe Naing說,「我們建的棚屋被毀掉了,需要重建。但我們需要重建的許可。我們必須在少雨的時候建好棚屋,否則人們會面臨食物短缺和為了住所而煩憂。」

為了避免建築過於分散和安全因素,若開邦政府規定建造棚屋需要許可,若開邦政府發言人U Win Myint接受《伊洛瓦底》採訪時,表示過去有幾起案例是軍方強迫IDP營關閉,也認為慈善團體自行建造營區也不妥,所以頒布規定,凡建造IDP營需要知會政府機關。他也表示,只要選址適當,不要在敏感地區,政府都會核准。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徐卉馨
核稿編輯:杜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