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饥饿感有助于反腐?奇葩论文羞辱科研和反腐_学术
文丨于强
这两天有一篇奇葩论文在社交网络传播,很多网友表示光看标题就能被整懵了:《通过靶向肠道菌群调控人体的物质需求欲望有望提高廉政文化建设效率》。当然,光看标题,也就能感受到论文释放出来的浓浓荒诞感。
论文看起来“高深莫测”,说穿了意思很简单——通过靶向肠道菌群能减少和消除饥饿感以及控制人体的“摄食欲望”,进而能减少人对物质的需求,进而能起到反腐作用。当然,在得出反腐结论时作者还是很有“分寸”的,说这个生物技术方法只是辅助作用,真正的廉政文化建设还需要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认真去驳斥这篇论文,会显得挺可笑。因为文章关于反腐的核心观点,在常识上都站不住脚。即便真能通过调控所谓肠道菌群来影响人的食欲,一个人食欲降低也不等于物质需求降低,物质需求降低也不代表就不会腐败。论文如果单纯去探讨肠道菌群,不管有多大专业价值,好歹看起来还算是科研,但生拉硬拽套上反腐的主题,这就不是在写论文,而是在搞投机,既羞辱了科研学术,也羞辱了廉政文化建设。
最让大家觉得匪夷所思的,这不是某个普通学生的异想天开,论文的第一作者张成岗在网上可以检索出一大堆头衔: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授。有一篇专门介绍他成就的报道,题为《张成岗:我们处在创新的好时代》,里面提到他先后发表了90余篇SCI期刊论文,其中2010年一年发表10篇SCI论文。看起来相当有学术地位的学者,竟然炮制出这样的文章,不禁让人怀疑其他论文的成色,进而联想到“学术市场”长期以来的乱象。
张成岗的相关研究
这篇“肠道菌群反腐”的论文传开后,有人就联想到几年前一篇也引发围观的奇葩论文:《基于中医诊治理论的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新技术初探》。这些论文的套路都差不多,开脑洞将完全不相干的两个领域,生拉硬拽到一起,美其名曰是“跨学科”,其实更像是搞标题党蹭某些宏大主题的“热度”。
因为中医理论、廉政文化建设成为某种程度的政治正确,所以某些抱有投机心理的学者,就故意戴上这些“帽子”,来推销自己那些在本领域根本无法出位的所谓研究。这其实是某种程度的狐假虎威,因为论文得出了一个政治正确的大结论,别人怕触犯政治正确的“瓜”,便索性连内文的荒谬也选择无视。
如果这只是少数人的投机,只不过徒添笑柄,不值得大惊小怪。需要提醒的是,负有把关责任的学术机构,比如杂志、研究院、高校等等,不应该宽容甚至鼓励这样的投机。如果这样的荒谬文章还能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还能因此获得经费或者荣誉,显然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如网友感慨的,这看似在为反腐倡廉出谋划策,其实是在“低级黑”。反对和抵制这样的学术投机,不应该有任何顾虑。
进一步而言,这其实就是政治和学术的边界划分问题。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应该注意守住边界,学术的归学术,政治的归政治。如果动辄用政治考量来做学术,最终只会两边不讨好,或者说两边都伤害。丧失了学术价值的“学术成果”,非但无法起到为政治背书的目的,还会伤及政治的信誉,不可不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