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19/12/a21rgh1cpnomqfy8lcrkue4szqtta9.jpg?auto=compress&h=648&q=80&w=1080
東川町家族旅行村的道路東景|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讓世界旅人看見台灣》:源自日本的地方創生,從鄉鎮到城市多元精彩

by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創生」從某個角度來詮釋,就是要「創造生活品質」,或者像蔣勳老師所說,要「活得像個人」。缺乏遊客的東川町,用它的故事讓我知道了,原來生活是可以這樣過的。

文:吳建誼(工頭堅)

【源自日本的地方創生,從鄉鎮到城市多元精彩】

「地方創生」是近年來的熱門議題,這個名詞源自於日本,因此,我選擇以日本的案例來談。回想起來,常常覺得自己幸運,因為一些邀約或合作,得以親身觀察各個地方的人們,是如何努力在推廣他們的故鄉或城鎮。過去幾年,有很多機會到日本旅行或出差,在日本各地體驗過不同的「創生」模式,其中有許多值得分享的故事。

北海道東川町,雪峰下的國際化小鎮

先從前幾年常常去的北海道小鎮──東川町談起。

東川町的位置,要說遙遠也是遙遠,但其實它的位置又非常優越。它靠近整個北海道的正中央,距離大雪連峰的北海道最高峰──旭岳不遠,用一種浪漫的說法,它等於是被旭岳懷抱著的山腳下之小鎮。正因有這麼優越的地理位置,因此東川町的用水,並非一般自來水,而是全部取自大雪連峰的雪水,光是這一點,就可以體會到它是多麼適合居住的自然環境。

若以對外聯繫來看,從東川町到北海道第二大城旭川市,僅需大約半小時車程,而且事實上,若從旭川空港(機場)過來,更是只需要十分鐘的車程。可以想像,如果是居住在日本其他地區或海外的訪客,搭機來到這裡,進行一段短時間的度假旅行或甚Long Stay,都是非常適合的。

雖然這麼說,但東川町在以前之所以不受旅客注意,是因為它正好位於「札幌—富良野—美瑛—旭川」這條熱門旅遊路線的邊緣,大批團體旅客從富良野到美瑛之後,就轉往旭川市內,或者直接由旭川搭機離開,正好擦邊而過。且JR的富良野線也不經過東川町(它沒有電車可達,只能自駕或搭巴士),因此,明明是離旅遊路線很近的東川,就顯得有點寂寥。

https://image4.thenewslens.com/2019/12/63bf8mybf8b4xy1ak1s8mtdc7p6m6a.jpg?auto=compress&q=80&w=1080
位於大雪連峰下白雪皚皚的東川町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但,沒有團體遊客,或許反而是東川町的幸運。

雖然因人口老化、少子化,使得東川町一度蕭條,但由於擁有良好的居住環境,東川町便將已廢棄的學校改成語言學校,並以補助的方式,吸引外國學生來此學習日語。

在我初次參訪的時候,就驚訝於這麼一個小小的、僅有八千人口的町(等於是台灣的鎮),町役所竟設有國際交流課,且十多名雇員中,有一半來自亞洲各國,甚至還有一名拉脫維亞人(因姊妹城鎮的關係)。

對想學日語的人來說,這裡僻靜偏遠,沒有太多誘惑,可以專注。但如果真的太寂寞,搭個巴士,半小時又可進城到旭川,感受大城市氣氛,實在是非常好的學習環境。

我不確定目前去過東川町學日語的台灣人究竟有多少,但無論如何,都是一群潛在的「東川町大使」,或甚至可以延伸為「道央大使」。

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19/12/zu94wjfsri6rky8ztt8iw8jfal2h7b.jpg?auto=compress&q=80&w=1080
東川町語言學校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當然,東川町的魅力絕不僅於此。我雖然是被邀請去考察,要把東川模式(Higashikawa Style)介紹給更多人,但自己確實深深喜愛上這個小鎮。

因為遊客少,甚至連中大型的飯店都沒有,所以鎮上少數的民宿,或「家族旅行村」就成為住宿的選擇。冬天到那裡,雖然室外嚴寒,但在有暖爐的室內,靜靜看著窗外雪景,當真是「連雪融化的聲音都聽得見」,非常療癒。

https://image4.thenewslens.com/2019/12/xo1ei7fawgdk33rju7vjcc9m29s9bf.jpg?auto=compress&q=80&w=1080
家族旅行村的小木屋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正因東川町有著濃厚的加拿大或北歐氣息,同時也擁有許多優質木料,吸引了日本各地許多木工職人「移住」,形成了一條「木工街道」。日本知名的北歐家具與住宅廠商「北之住設計社」和建築研究社(北の住まい設計社)的總部就位在東川町。

事實上,東川町也不是只有「居住」的優點,要「觀光」嗎?別忘了一開頭我就寫到,它位於旭岳的山腳下,前往旭岳的纜車站也不過四、五十分鐘車程,此處冬天可滑雪,其他季節可健行,且有很好的歐式旅館,以及日式溫泉旅店。更不用說因為雪水灌溉而穫的東川米,以及喝雪水長大的各種畜牧,都是它珍貴的財產。

「創生」從某個角度來詮釋,就是要「創造生活品質」,或者像蔣勳老師所說,要「活得像個人」。缺乏遊客的東川町,用它的故事讓我知道了,原來生活是可以這樣過的。

關西丹波篠山,用整座城下町說故事

和遙遠的北海道大雪連峰山腳小鎮東川町不同,丹波篠山位於關西近畿,是有歷史的名城,更具體地說,它鄰近京都、大阪、神戶,這麼優越的地理位置,似乎不太需要「創生」才對。

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19/12/vcx05sxloaef316r7vosky31c203uv.jpg?auto=compress&q=80&w=1080
自然環境得天獨厚的丹波篠山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但是這幾年我在日本各地考察或採訪的過程,最深刻也最佩服的體會,就是無論多麽小的鄉鎮或行政區,幾乎各級政府都非常努力在發掘地方特色,並且發想各種方式,投入大小不一的預算,吸引國際的注意。

其中一個原因,如果單純從觀光策略的角度來看,是要把集中在幾個大都會區「過多」的旅客,儘量「疏散」到鄰近鄉鎮,或甚至偏鄉。這個時候,日本四通八達的交通建設就發揮極大的功能。像是前面提到的東川町,雖沒有鐵道經過,但它離機場近,也有地方巴士。

丹波篠山雖然位於近畿(兵庫縣)的「內山」,但也有JR西日本「福知山線」可以抵達,在市區範圍內就設有五個車站,以「篠山口」為主要的大站,從位於大阪與神戶中間的尼崎驛搭電車過來,正好一小時的車程。做為參考,如果從關西空港直接搭電車或開車過來,依路線不同,約需一小時四十分至兩小時左右(可以想成從桃園機場前往宜蘭)。

前面提到日本各級政府都在想辦法「創生」,好比說去年邀請我以及兩位部落客和媒體朋友前往參訪的單位,是「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的神戶事務所,以及丹波篠山的「JA(農業協同組合)」。換句話說,這是「地方農會+外貿協會」共同攜手對外推廣的概念。

這麼奇妙的組合,是要推廣什麼呢?其實就是丹波篠山地區的主要農產品「黑豆」,這是全日本最優良的品種,被稱為「丹波黑」。

https://image4.thenewslens.com/2019/12/zjtq83y7at684oftbod1aqk650uguq.jpg?auto=compress&q=80&w=1080
丹波篠山是丹波黑豆的發祥地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黑豆,是日本傳統的年菜必備食材,當然有其不可或缺性,但或許正由於形象太「傳統」,除了元旦,平常似乎不會成為年輕都會族群的日常食物(在公司或和朋友出去,大家都喝咖啡或珍奶之類的,你喝個黑豆茶,感覺似乎有點老氣),所以丹波篠山的農協多年來非常努力開發各種黑豆食品,甚至包括西式甜點(麵包、蛋糕、奶油捲等等),平心而論,黑豆不像紅豆那麼甜,做為甜點食材是非常適合的,更不用說養生保健的意義。

既然是要推廣黑豆,其實只要找到進出口商,把產品外銷出去,不就好了嗎?為什麼還要大費周章邀請我們到當地去呢?

我的好友井上俊彥先生,擔任當地Jetro的顧問,特別說明:因為要讓我們親眼見到丹波篠山的環境,用感官(特別是很流行的說法「五感」)去體驗這裡的風土,才會真正理解到為什麼「丹波黑」的品質會這麼好。

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19/12/538ocn5ijl5tao7au0m7oqfh710sfi.jpg?auto=compress&q=80&w=1080
黃澄澄的黑豆田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他這麼一說,我就恍然大悟了。好比說,雖然自己一向並不以「美食」知名,但這幾年偶爾還是有單位邀請我去談美食旅行,或威士忌旅行,在每一次的演講中,我都會特別強調「風土」的重要。什麼樣的風土,出產什麼樣的食材或原料,正是造就美食美酒最重要的因素,甚至可以說是它的「靈魂」。喜歡威士忌的人,只要走一趟蘇格蘭,就完全能理解為什麼當地會產出那麼多名酒來,這就可以延伸出各種「食材旅行」的主題。

雖然是為了黑豆之目的而前往丹波篠山,可是到了當地,才知道它不僅擁有一座歷史名城與重要建築(篠山城大書院)、完整而古色古香的城下町(武家屋敷群、青山歷史村、河原町妻入商家群)、紅葉名所(大國寺)、隱身在山中溪谷的私廚(HOVEL Kusayama),甚至,在近郊通往外地的狹長山谷中,還藏著一整區、擁有數座「蛇窯」(日本稱做「登窯」)的陶藝工作坊,也就是以「丹波燒」聞名的立杭陶之鄉。甚至,丹波篠山整個市鎮還被列為「第一號日本遺產」。

別笑我土。即使來過日本無數次,但每每認識一個新的地方,就驚訝於其觀光資源之豐厚,正如許多人的感想「日本根本玩不完」。這些,都是觀光立國、地方創生的基本,它其實不需要「創」,它只需要被發掘、被整合、被詮釋、被說故事,人們來了,自然就會願意留下來,甚至一訪再訪。

https://image4.thenewslens.com/2019/12/u0axl8y5zj6ugsrzj99mortavrcfjp.jpg?auto=compress&q=80&w=1080
琳瑯滿目的黑豆商品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而這就是最後一部分,我必須要介紹的一家當地公司(或組織)了。

在丹波篠山市,這個人口僅有四萬出頭(大約跟宜蘭縣蘇澳鎮差不多,比冬山鄉還少)的縣級市,有一個社團法人叫做「Note」,後來也成立了株式會社。如果用在台灣大家熟悉的說法,可以說他們就是一群有理想的「社區文史工作者」,而他們在做的事,簡單來說,就叫「老房子再生」。

聽起來很熟悉,不是嗎?至少我認識的,在台南,就有好幾組朋友,都在做類似的事。

但Note的成功,在於他們「說故事的能力」,他們提出一個「城下町旅宿」(城下町HOTEL)的概念,也就是說,「整座城下町都是我的飯店」,老房子只是睡覺的空間而已。如此一來,就把丹波篠山所有的歷史與資源都納為己有,成為特色。他們又找來一家原本在神戶,專做婚禮規劃的公司合作,成立了 「Nipponia」這個旅宿品牌,從丹波篠山起步,目前在日本各地已有許多案例。

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19/12/2mbg2a4pmlkm1uynpp8yt5mjcpvr24.jpg?auto=compress&q=80&w=1080
日本社團法人Note所成立的旅宿品牌「NIPPONIA」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在Nipponia品牌下,老房子(以及老鎮)的類型包括宿場町、山村集落、商家町、城下町、近代建築、舊酒造場等等,已經成為日本各地競相邀請來當顧問或協助規劃的公司。我曾經和Note主要的推手星野新治先生在丹波篠山長談,他也曾被邀請來台灣演講,我們還聊到把他們的經驗輸出到台灣,成立 「Taiwania」品牌的可能性。

https://image4.thenewslens.com/2019/12/6kgsuwonv8rkq1ko3vv5mgsjnacprp.jpg?auto=compress&q=80&w=1080
城下町HOTEL沉穩靜謐的客房空間 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有時候,我總不禁會想:其實在台灣也有許多在各地努力的人,論熱情,論品味,都不輸給Note這樣一家小公司。但為什麼人家看起來總是如此成功而耀眼,可是在台灣的這些單位似乎都過得好苦,除了少數朋友,例如在台南的謝小五,在竹山的何培鈞……等。

是人的能力問題?是地方政府的決策問題?還是,地方人士的思想問題?都是值得我們更深入去找出原因的。

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19/12/xdigwe9bbqrf7lxgg4wc9nqslenfdz.jpg?auto=compress&q=80&w=1080
河原町妻入商家群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讓世界旅人看見台灣:地方創生╳觀光創新的12堂課》,臺灣商務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台灣觀光策略發展協會(DTTA)、王村煌、沈方正、何承育、吳建誼、吳昭輝、林大涵、邱翊、游智維、蔡文宜、蔡佩烜、鄭佑軒、劉喜臨

為了地方創生!
為了讓世界看見台灣!

台灣第一個致力於觀光旅遊產業的民間智庫,
集結12位第一線產學界領袖的實戰經驗與思考,
從台北到屏東,從日本到夏威夷,
分享台灣地方創生經驗,考察海外觀光發展策略,
立足國內外產業最前線,最有說服力、最具參考價值,
活化寶島的12堂課,再造地方創生力&觀光創新力!

本書作者群分別來自老爺酒店集團、薰衣草森林、勤美學、高雄餐旅大學、風尚旅行、旅飯暨米飯旅行社、Airbnb、MyTaiwanTour、島內散步、RTM泛旅遊、佳佳旅住文創暨地家有限公司、貝殼放大群眾集資顧問公司等,由這些長期深耕觀光市場的意見領袖現身說法,內容囊括創業與經營的法門、創生與創新的哲學,為台灣的觀光產業提供具體扎實的參考經驗。

從社區營造、地方產業開發到青年創業,相關議題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也引發越來越多討論,這些行動除了活化當地之外,更重要的是系統性地銜接,吸引更多國內外觀光客,創造更高的產值,進而回饋地方,形成觀光的永續循環。其中,地方創生與觀光創新更是台灣發展旅遊產業不可或缺的兩大主軸,不管是島內的深耕與培植,抑或島外的考察與推廣,從政府到民間,身為島上的一分子,人人責無旁貸。然而,地方該如何創生才能確實打造出在地品牌?觀光又該如何創新才能真正吸引到世界旅人?

台灣是創意的沃土、人才的寶庫,台灣觀光策略發展協會(DTTA)與12位意見領袖持續用在地的文化施肥,以嶄新的發想澆灌,期待培育一片宜居的森林,吸引全世界美麗的蝴蝶翩翩到來。

https://image4.thenewslens.com/2019/12/k9ei035cpveonennfz6k51mw9ezfei.jpeg?auto=compress&q=80&w=1080
Photo Credit: 臺灣商務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