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19/12/ylv610l9tkltmregekq0xgl321mh1y.jpg?auto=compress&h=648&q=80&w=1080
Photo credit:Viktor Kiryanov on Unsplash

核能問題大全:重新解放被壟斷的話語權(中)

by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缺電和空污兩大支持核電的理由其實並不充分。透過能源配比改善空污問題,關鍵不是單位發電方式上的兩相比較,而是整體供電配比的加總。

本文章內容由「台灣青年公民參與協會」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

上一篇我們釐清了第四代反應爐的技術和國際趨勢的事實,本文回到台灣現實的政治環境。擁核團體以缺電和空污兩大主張,左打「經濟民生受不起」,右批「火力發電要人命」,構築成核電論述的城牆堡壘。但這些論述究竟站不站得住腳?或只是避重就輕的恫嚇,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一、電,真的那麼缺嗎?

2016年5月底新任政府甫上台,備轉容量率僅1.64%,台灣確實處在缺電危機邊緣,2017年8月15日,肇因於人為操作失誤,導致大潭發電廠機組跳停,全台超過一成的供電瞬間中斷,上千萬戶家庭陷入停限電的危機當中。此事喚醒了全台民眾對缺電的危機意識。原本我們有機會從危機中了解自身供電系統的侷限和弊病,可惜事件被簡化為供電不足,並直接和非核家園的政策錯誤扣連,形成短時間內難以扭轉的社會印象。

然而事實上,台灣民眾大多數限停電或跳電的經驗,大多與源頭發電量的多寡無關,而是來自於供輸電網絡的系統老舊或毀損所致。換言之,此類的電力問題,並不會因為發電裝置容量的增加而有所改善。因此片段地將所有的問題歸結在發電量的不足是缺乏整體思維的粗糙歸納的。

台大風險中心研究員趙家緯指出,2017年供電警戒的時數總計僅為99個小時,僅佔全年時數的1.13%。因為極少數的供電警戒時數而大幅增設發電裝置,其實是相當浪費的管理作為,即時的需量反應機制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當然,這並不代表在供電端上的穩定不重要。備用容量率及備轉容量率即是傳統上用來衡量供電是否充足的參考指標。在目前核四持續封存、其他核電機組陸續除役的狀態下,2018年備用容量率為約為10%,2019年全年可望再拉升至15%,達成法定要求比例,備轉容量率則維持在穩定10%上下,顯示政府在2016年後對於電力調度的規劃正趨於穩健的道路。

https://image3.thenewslens.com/2019/12/i6xb8wllgh0l9l20t1p76ix1gxm1r3.jpg?auto=compress&q=80&w=1080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二、如果不缺電,為何不把火力及核能電廠關掉?

此時不免質疑,如果不缺電,為何不把火力及核能電廠關掉呢?現在不缺電,還不是靠續開核電及用肺(癌)發電?

現下的供電系統是由燃氣發電、燃煤發電、再生能源、核能發電等多項來源共同構築而成,所謂缺電與否,本來就是在各項現有、未來預計增加及除役的供電設備後綜合計算的結果。此外,任何新的發電機組設置,無論是再生能源、火力機組的設置或更新,都需要按照規畫的期程逐步到位,換言之,現在立刻關掉核電廠確實會造成供電危機(核電佔比約為10%),但從現在到2025年間,新的發電設施(包含離岸風電、太陽光電及天然氣)將會逐步到位,漸進取代核電在供電系統中僅存10%的佔比,最終達成非核家園的目標。

根據經濟部的盤點,縱使考量中美貿易戰下台商回流、電動車等發展趨勢,2018年至2025年的年均用電成長率僅為1.86%,在非核家園的能源配比下,備用容量率仍可望達到17.1%,超過15%的法定標準。

未來夏季太陽能發電量大增,將可提供尖峰時段用電;冬季則可由離岸風電擔綱要角,使火力發電進一步降載,減緩空污問題。至於擔心夜間因無太陽能供電將產生的限電危機,其實是誤解整體電力調派的運作。大部分的時候,夜間離峰的備轉容量遠高於安全標準值,意即在完全扣除僅剩一成的核能發電後,夜間發電量也頗為充裕,況且日間太陽能的發電可部份透過儲能設備及水力發電轉換至夜間使用,進一步降低夜間供電不足的可能。

然而,比起需量反應的能源調節,又或是備轉容量率的穩健提升,擁核團體及在野黨所提出的「乾淨能源佔比50%」,究竟其內容分配的比例為何?至今仍不得而知。縱使立即啟用現下已經封存的核四,至少仍需5到7年不等的時間,才有機會進入商轉供電,更別提加計核四的發電量後亦遠不及50%的供電佔比。

試問擁核政黨與相關團體,如此供電佔比如何達到?是否要興建額外的核電廠或機組?又興建的成本及地點為何?在以核養綠缺乏具體方案、時間上亦緩不濟急的狀態下,打壓綠能、拒絕燃氣,恐怕才真正將使缺電問題成為台灣經濟的夢魘。

三、用「癌」發電?

廢核用火等於用癌發電?要釐清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對能源污染有充分認識。火力發電包含燃煤發電及天然氣發電兩種類型,雖然統稱為火力,但其實天然氣的空污排放量遠比燃煤來得更小,這也是為什麼國際上普遍鼓勵用天然氣來取代燃煤的主因。

而同樣是燃煤發電,不同的發電機組在發電效率和除污設備上則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傳統的燃煤機組多為亞臨界機組,發電效率較差,會排放大量的PM2.5及其他汙染物質,但新的「超超臨界機組」,由於主蒸氣溫度和壓力提高,能使發電效率增進1/5,減少約2成的汙染物排放,林口及大林電廠採用後確實收得了減排的成效。

換言之,燃煤的使用量雖然增加,並不代表污染物的排放量也是線性關係的增長,關鍵就出在發電機組更新後的效率有所差異。火力發電的空污排放量已從105年10.4萬噸、106年10.3萬噸、107年7.8萬噸、下降至108年預估僅剩5.6萬噸,狀況確實有所改善。以燃煤使用量及發電量創新高來指控減排不力,其實是間接而錯誤的推論方式,在整體經濟上升的狀況下,總體發電量推升,並不當然阻礙空污問題的改善。

雖然釐清了上述事實,但進一步的爭論就是,核能在空污及碳排問題上仍然比起火力有更大的優勢?若要釐清此一概念,真正讓空污問題透過能源配比改善,關鍵不是單位發電方式上的兩相比較,而是整體供電配比的加總。

若按照過去馬政府團隊所提「潔能家園」目標,2025年電力配比為,燃煤40%、燃氣30%、核能20%、再生能源10%。在「非核家園」的政策中,2025年配比為燃煤30%、燃氣50%、再生能源20%。

非核家園的燃煤比例不只較低10%,再生能源部分也高出了10%,學者根據上述規劃配比計算,2025年潔能家園方案能夠比2015年減少4%的碳排及17%的空污量;但非核家園卻可減少17%的碳排及38%的空污量。從整體配比的規劃上來看,哪個方案對國人的肺更有助益是相當清楚的。

擁核團體對此的反駁,主要依據彭博在106年的報導指出,非核家園的供電配比極難在2025年達成,故此一計算不具備現實意義。首先,他們無法否定「按照配比」所達成的環保效果更好;其次,針對能源佔比是否能轉型成功,學者在107年底分析,由於太陽能光電設置超乎預期、離岸風電成長迅速等因素,106年的該份報告,已經無法精準反應台灣近年來大破大立的能源革新。

我們確實有機會在2025年迎來更乾淨的空氣,並為減少全球暖化貢獻一份心力─而這一切並不需要那20%的核電。

小結

第一篇我們從國際現實及科技發展探討了核能的困境及技術限制,第二篇回到台灣,重新理解「缺電」和「空污」兩大支持核電的理由其實並不充分。第三篇,我們將要來釐清最後的三個關鍵:電價、核安及核廢。

延伸閱讀:核能問題大全:重新解放被壟斷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