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19/11/y91m1z2zbdrzri4garv32y7ulfba2p.jpg?auto=compress&h=648&q=80&w=1080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情緒食療》:從中醫角度介紹各器官「氣」與「血」的功能

by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氣」在人體中出現消耗不足的時候,容易有虛寒、虛勞、代謝能力弱的症狀,補氣多用於提不起勁、沒有動力、沒有方向感、心灰意冷等等的情緒反應。

文:謝無愁、謝小浪

飲食在情緒的紓解上,大致分成補氣和養血兩個大方向,情緒在人體中是以「氣」的變化對人體產生影響,所以食療對於氣的調理,不外乎理氣和補氣的方式。氣在人體中積聚不通的時候,容易有發炎發熱的症狀,理氣多用於生悶氣、心情鬱卒、氣到沒胃口或容易焦慮的情緒反應。氣在人體中出現消耗不足的時候,容易有虛寒、虛勞、代謝能力弱的症狀,補氣多用於提不起勁、沒有動力、沒有方向感、心灰意冷等等的情緒反應。

氣是維持人體生命循環和代謝的能力,肝氣主導人在日間活動的能量

肝氣失調時容易化熱化火,肝火會向上發展,讓所到之處出現乾燥失養的狀態,也容易耗傷血液,讓血液變得濃稠沾粘而出現血熱或發炎的症狀,肝氣強的時候,對於脾胃也會造成壓力,肝氣犯胃容易抑制脾胃消化的功能而出現脹氣脹滿的症狀。當血虛嚴重時,肝氣也會因蘊熱而出現血燥,引起高血壓、偏頭痛、失眠,甚則暴怒的症狀,如果我們只是控制或治療症狀,卻不探索症狀背後的原因,會因為反覆發作而誤以為無法根治這些症狀而終生靠藥物。

心氣主導自我表達的能力

我們會渴望把內在感受到的心情,樂於分享出來,這是與自己以外的人事物產生共鳴的方式,某個意義上,心在感受性是有些主觀的,我們會渴望對某些人事物的接受度較多,相對也會刻意關閉我們不想感受的部分。心臟有時候會強迫自己不表達,一開始如果用欺騙的方式表達,其實我們的內心是知道的,知道卻無法反映真實的時候,就會壓抑心臟分享的能力,個性上也容易瞻前顧後、展現不出自己真實的樣態,有時悶氣就會堵在咽喉之間,若有許多話說不出口,會出現不明原因的咳嗽、胸悶氣短的症狀,這是強迫自己不表達的現象。心臟氣鬱的時候最常見的就是心悸胸悶。

脾氣掌握肌肉組織的營養來源

脾臟除了協助消化與吸收以外,也掌管肌肉和血液中的含氧量。氣足者,精氣神皆飽滿,氣虛者,則有慢性缺氧的症狀,肌肉是儲存氧氣或耗氧的部位,人體最需要維持不間斷供氧的器官是大腦、心臟和腎臟,而大腦的運作效率又跟脾臟有直接的關係,我們即使不運動,也會因用腦過度而大量耗氧,出現氣虛的體質,所以與腦的保養或預防腦部退化的方向也會以補脾的氣血為主。

脾病主困(睏),它也反應在四肢肌肉缺乏彈性和肌耐力不足,在成長方面,雖然腎主骨,主身高的發育,但營養的吸收是依靠脾胃在運作,所以不能僅考慮骨頭的發育,也必須考慮身體的吸收運化能力,脾常見虛證,脾虛的時候容易沒有飢餓感,調理時先以改善食慾的方向為主,不要為了維持固定的用餐時間而強迫餵食。

肺氣主管人體經絡和免疫系統

氣會停滯不走的原因有脈管阻塞、氣虛血瘀引起的氣滯、情緒因素、痰濕,外感的風、寒、濕邪引起的氣滯,以及喜食冷飲冰品引起內寒造成氣滯,只要氣不流通,就會影響身體代謝。或有肥胖、或有水濕、或有便祕、或有筋骨煩疼等,血虛使人瘦,營養不良,但氣虛易使人腫滿不舒服,缺乏動態循環,這算是最大的區別。冷飲容易影響肺的陽氣和讓腎臟受寒,當腎臟受寒時,肺氣也不容易進入腎臟收納而出現喘症,某個層次來說,肺是直接接受天氣而來的滋養,所以它也是進入修道/氣功/長生的捷徑。

經絡是氣的通道,經絡失調的特徵就是瘀阻不通,也就是體內的氣聚集在某處無法循環的狀態,氣和血一樣必須循環不息,當氣停滯在通道某處時,就容易出現痠痛或發炎的現象,氣也是推動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的推手,當氣停滯不動的時候,也會影響血液流動的速度;經絡症狀以物理治療為主,如針灸、推拿、整復、鬆筋、伸展拉筋、熱敷、瑜伽、氣功等皆是,而藥物或食療相對比較偏氣虛補氣的保養。

腎氣維持人體溫度和代謝

人體溫度能維持在36至37度C 似乎很理所當然,它就是生命之火(命門)。當命門之火開始衰弱的時候,人就會開始老化,命門之火會衰微的原因,是我們日常飲食喝了過量的冷飲或陰性物質,或是降低體溫的食物,讓腎氣長期調動出來平衡體溫所致。腎氣最主要的作用,是促進大小便的代謝和維持體溫,腎氣維持體溫的方式,是透過排出體內的水來提高溫度,當人體內水分累積愈多,濕氣愈重的時候,水的陰性會使體溫下降,如同發燒時多喝水可以促進排尿進而降溫的概念一樣,腎氣不足時水濕增加,水氣會停留在下肢或筋骨關節的部位,甚至在肌肉組織之間,導致身體會感到畏寒下肢痠冷的症狀。溫補腎氣兼顧除濕就是主要的調理方式。

養血或血液相應的情緒失調,多以物質的渴望和匱乏有關,血液是陰性的物質,負責滋養人體和輸送營養,當外在的物質無法滿足生活需求的時候,會以血液有關的疾病或症狀來提醒當事者,在養血或補血的過程中,也需要能在生活中滿足自己物質的需求,不能持續的消耗或付出而委屈自己生存的物質基礎。血虛在心因性的原因,大多有血親之間的牽絆,例如孝親費、各類用於家中的貸款或保險費、子女教育費用或生活費,如果家人生病,則會加重經濟的負擔,這類的壓力很容易反映在造血和血壓方面的疾病。

https://image4.thenewslens.com/2018/8/ghkupldadiwyvpcmb7fwmox6scwbfm.jpg?auto=compress&q=80&w=1080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血液是維持人體營養來源的物質基礎

肝臟需要血,當營養來源豐足時,會促進細胞新生和老舊角質代謝的能力,如同樹枝生長新芽嫩葉,女性在每個月的生理期,準備孕育後代的過程中,肝臟也具備了供應血液到子宮的準備工作,樹木會開花,花的特性是腎臟的激素參與了這個過程,而果實是在子宮內孕育而來的,當果實沒有受孕的可能時,就會被身體代謝出來,為下一次的結果做準備。血液能讓肝臟保持平衡與修復能力,當血液無法制約肝氣時,在性格上很容易發怒,那會是不由自主的生氣狀態。睡眠失調對於肝肺二臟的影響很大,缺氧造成白天出現身體乏力沒精神或嗜睡,晚上則是疲勞卻輾轉不得眠的症狀,長期下來,影響身體整體的代謝能力。

肝臟的血液在女性開始懷孕到生產,透過乳房分泌乳汁,這也是肝血轉化的狀態,足厥陰肝經和足陽明胃經皆循行乳房,負責供應充足的乳水滋養嬰兒,如果管道不通,或是母體的肝、胃失調,對於泌乳的能力就會下降,這突顯了肝主筋,主氣的管道需通調無阻的特性。以木來說,如果一個管道不通時,它會阻斷對這個管道的滋養,所以讓管道通暢與滋養,對肝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也表現出如果出現筋傷的症狀,若無法即時治療或復健,筋就會有痿縮的現象,容易出現永久性的損傷或後遺症。

血攝魂──肝血不足時,容易出現失眠症和肝臟發炎

白天的精神意識都集中在對外的人事物的協調上,這其實十分耗能,除了肝臟的能量以外,仍需透過飲食補充能量才能減少消耗,夜晚睡眠則有助於腦部適當的放空休息,讓肝臟的能量在睡眠的過程中充電,若進入深層的睡眠狀態,靈魂甚至能激發累世的潛能和靈感,讓此生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性。我們這輩子的任何記憶會儲存在基因中,繁衍後代時也會傳遞給下一代,若是輸血,是否會受到原本捐血者的影響?如果自體的血液總量較多的時候,原本的血液也協助調頻新輸入的血漿,倘若輸入的血漿量較多的時候,自體造血時有可能會複製到外來血漿的基因,這也是每一個人自身的血液是珍貴無比、最適合自己的精微物質的道理。

小腸與脾胃把食物轉化成造血的材料

身體吸收養分主要的部位來自小腸,當血液不足的時候,人體也會因貧血而產生慢性缺氧的體質,一顆紅血球帶氧氣和營養物質輸送至全身,內部缺氧時,無法單靠呼吸增加含氧量,紅血球的重要,來自於它是維持內臟器官組織活性與養分的主要輸送者,沒有紅血球的支持,臟腑器官很快會缺氧而壞死,所以心與小腸之間最大的連繫,就在於「我知道身體需要什麼」的能力,愈是能掌握自己的人,心氣足、血液質量好。

脾統血

血液生成所需的養分,以及血管本身的彈性,皆有脾的參與,相較於血液是各臟腑互相支援,血管(脈管)彈性就是脾臟主導的工作。全身的脈管可以分攤心臟推動血液的工作,當血管的壓力承受度高、彈性良好的時候,血壓能夠自行調節,彼此配合無間;當脈管壁缺乏彈性,或開始硬化或剝離的時候,就容易有內出血的風險,少量的內出血會被血小板即時修復,然而產生結痂的部位會影響通道的順暢,長期下來也很容易因瘀血引起的脈管瘀阻,這通常在末梢循環的微血管中發生,在眼球或牙齦出現血絲或刷牙出血,就需要注意補脾的功能了。舉凡以出血為主的疾病,大都需要以補脾為主,再依部位或其他症狀搭配其他臟腑的保養。

肺透過換氣保持血液中含氧量

呼氣代謝二氧化碳以及透過吸氣取得氧氣的能力,呼吸功能影響血液中含氧量是否充足,以及皮膚抵禦外在環境的免疫能力;生活中對身體影響較大的是風、寒、濕邪的侵襲,如果肺氣較弱,皮膚需要成為直接的代謝通道而容易有皮膚方面的疾病,皮膚也是體溫調節重要的器官,掌管皮膚的是肺臟,當血液不足的時候,人體也會因此缺氧,皮膚與氣色會呈現蒼白無光澤的表現。

腎精能轉化成血液

腎臟在身體的角色就如同水電工般的存在,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例如幫助我們內部裝修整建到水電警鈴配置、負責清運體內垃圾,這樣一個「完美」的存在也必須好好的保護它,否則最有能力打仗的兵,到了危急存亡關頭也會跟著君主一起慷慨就義。腎臟是人體唯一能夠安撫其他四臟的火氣,腎陰和腎精主導著我們全身降溫的主控室,它的幫手是腎經、膀胱經和三焦經,如果這三條經絡失調了,人體也會開始出現虛煩內熱的症狀,用腦過度的人容易出白髮的原因,也是消耗腎精,長期下來從腎臟調往腦部的精髓過度了,也容易罹患腎臟型的高血壓和虛勞型的貧血。

五臟都有氣和血的滋養,在功能需求上所表現的方式不盡相同,以肝臟為例,肝的氣血失調多會在女性生理期的血量和頭部、胸脅區反應症狀,肝氣失調容易失眠,肝血不足時容易頭悶痛和經血量少、眼睛乾澀、掉髮、指甲容易斷裂等主要指標;男性則多有熬夜吃宵夜、胃食道逆流、膽結石、慢性肝炎、脂肪肝、偏頭痛等主要指標,以上的觀察可以在「情緒與五臟」篇中參考,如果是情緒因素較多,則可以用「情緒自我測驗」來選擇適合自己身心的料理,或是以「氣」、「屬性」的適應症直接選用,這裡推薦的心情料理大多不太挑體質,即便平日沒有特別的調理需求,只要不是「體質禁忌」中需要注意事項的也可以使用。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情緒食療:找到你的情緒體質,吃回身心健康》,橡實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謝無愁, 謝小浪

養生講師謝無愁整理這幾年以中醫角度觀察情緒的心得,寫成這本書。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每個人心中的小鬧鐘,讓你認識自己仍然是有底氣、有力量的,明白這個力量操之在己,無論在體質也好,還是情緒調理皆然。

中醫並沒有把心理學與情緒額外區分出來成為一個新的專科,某方面來說,中醫在診斷的過程中,已把情緒的失調「一起算」進病症中了,沒有因單純的情緒失調而臟腑健康的狀態。因此調理體質,必須從調理情緒下手。

飲食在情緒的紓解上,大致分成補氣和養血二個大方向,情緒在人體中是以「氣」的變化對人體產生影響,所以食療對於氣的調理,不外乎理氣和補氣的方式。

氣在人體中積聚不通的時候,容易有發炎發熱的症狀,理氣多用於生悶氣、心情鬱卒、氣到沒胃口或容易焦慮的情緒反應。氣在人體中出現消耗不足的時候,容易有虛寒、虛勞、代謝能力弱的症狀,補氣多用於提不起勁兒、沒有動力、沒有方向感、心灰意冷等等的情緒反應。

從情緒的困境中,有意識的改變自己的思惟模式乃治本之道,然而,過程中可以透過飲食的調整,協助氣機運作,讓身體較快解除失調的狀態;以中醫的角度,「沒有好或不好的食物,只有適不適合的體質」。本書精選出十道食療料理,針對不同情緒失衡狀態,進行調理;也從更根本的心理層面,提供了思維重建的建議。

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19/11/lavbr0xw0fr2ncoqw8d6eu9su557ja.jpg?auto=compress&q=80&w=1080
Photo Credit: 橡實文化出版社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