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從《爸媽不在家》到《熱帶雨》,流露了陳哲藝對游離於新加坡的女性客居者的凝視

by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新加坡導演陳哲藝的這兩部電影《爸媽不在家》和《熱帶雨》中,女性客居者的身份往往處在世界主義的新加坡和故土之間的中空。或許這種對女性的關注,是源自於自陳哲藝常年遷徙的履歷。

文:朱兆宇(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電影學系博士)

如何定義新加坡電影?這個問題需要從新加坡這個國家來入手。這個國家在長達146年英國的殖民統治之後,在1965年宣告獨立(編按:新加坡1963年短暫加入馬來西亞)。而在短短的數十年間,新加坡就躋身于「亞洲四小龍」的隊伍中,成為東南亞經濟最有活力的國家之一。然而新加坡的文化完全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熔爐。

在新加坡的城市空間中由英國的「種族隔離」制度形成的三個區域—中國人的牛車水,小印度,以及馬來人的甘榜格南(Kampong Glam)將新加坡城市與三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捆綁在一起。而與世界接軌的重商主義也給新加坡帶來「世界主義」的文化風貌。當然新加坡很小,它的電影也只能在學術界被歸類於「小國電影」(small cinema)。一方面,這樣的小國電影也只能更多得依靠政府管理下的新加坡電影委員會的長期資助或者大學院校的支持來維持。另一方面,它的「小」也反映在導演的數量。能叫得上名字的導演也或許只有邱金海,梁智強,陳善治,陳敬英,當然還有這篇文章的主角陳哲藝。

陳哲藝的履歷流淌著「新加坡華人」歷史所承載的遷徙性。陳哲藝的電影啟蒙都是在新加坡進行的。他本科就讀于義安理工學院,其2005年的學生作業《G-23》就讓他在全球電影節收穫頗豐。而之後,他遠赴重洋來到倫敦,受教育於英國電影電視學院。他現在定居於倫敦,之前通過拍攝短片繼續自己的電影夢,而2013年《爸媽不在家》在坎城電影節的橫空出世以及2019年《熱帶雨》的廣受好評,都讓我們看到他帶領著新加坡電影走向國際。

他兩部電影中的主角都是在異國他鄉的女性客居者,與一個叫「家樂」(演員也叫家樂)的少年或者青年有著情感的交往。我的文章將會切入到她們的世界,觀望她們在新加坡的融入與游離。